2010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真正进入对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因市场基础条件限制,内地对冲基金面临着基金经理技术单一、策略少,投资散户化,发展同质化等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国内地对冲基金特别是私募基金纷纷想走出“国门”,到境外寻求发展,期望在国际成熟市场上进行投资、募资。“出海”需要注意什么,会面临哪些挑战,在近日举行的2014中国对冲基金高峰论坛上,国际投行人士一一作了解答。 “中国内地基金经理‘出海’,无论是亚洲、欧洲还是美国,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监管,而且是越来越多的监管。”高盛大宗经纪客户服务部执行董事冯心怡表示。 她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内地对冲基金“走出去”面临的监管,不仅是要拿到一个牌照那么简单,还有更高的要求,“基金经理一定要对当地的法律法规有深入了解,然后再去决定怎样配置资产”。 摩根士丹利亚太机构经纪业务顾问、副总裁张迪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亚洲地区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使得这些地区的对冲基金接受的监管也是区域性的,当这些对冲基金“走出去”,并开始接触一些国际投资者时,一些细节问题要值得注意。 “欧、美监管机构除监管所辖地域范围外,还有一个国际化的监管要求。”张迪生举例说,比如你虽没有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运作基金,但他所辖范围内如果有人投资你的基金,你同样也要受到他所辖范围的法律法规的监管。 与此同时,内地对冲基金“出海”若想募得更多美国投资者的资金,还需要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或者做一些定期的资金信息披露。“境外投资者对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张迪生表示。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吸引境外有限合伙人(LP)投资上,目前内地对冲基金管理人普遍采用的是“扮亮”业绩的方法。在安永合伙人汤俊看来,有三个途径可以提高业绩的可信度,一是找一个比较独立的记账人,二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出具财务报表,三是“商定程序”,即找会计事务所告诉潜在投资人“你的业绩至少来源于一些可靠的信息”。 “这种方法不是最好的,但非常有效。”汤俊直言。
吸引LP投资后,内地对冲基金也不能忽视境外架构的设置。 “中国内地一些基金管理人‘走出去’的热情过于高涨,他们可能会忽视一些基本的架构设计,比如基金资金来源,选哪些地方融资,怎么样进行融资等。”温特柏森董事长Geoffrey Hooper认为,中国内地对冲基金在设置境外构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可转换性。 他同时建议,中国内地对冲基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与当地的基金管理人接触,而不是先要接触律师。因为基金运营方面的一些事务是要交给基金行政管理人来做的,而他们非常了解当地的监管政策。 此外,内地对冲基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冲基金管理人较国际成熟市场的投资经理还有些稚嫩,他们可以借助一些咨询机构,学习怎样来完善自己的内控体系。 “中国内地很多基金经理做投资的时间不长,管理的规模也较小,“出海”后这种短板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很好的机制,要清楚‘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张迪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