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限产保价来达到支撑油价的效果必须迈过两道坎
纠结的欧佩克
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现有12个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卡塔尔、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安哥拉。 欧佩克石油储量及产量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BP能源统计数据,2013年欧佩克石油储量为12138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72%,储采比90.3年,日产石油3683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42%。 欧佩克依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及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所占份额的优势,通过调整石油政策,对控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涨落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时,欧佩克就意图通过减产150万桶的日产量来达成抑制油价下滑的目的。但传统经合组织国家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以后,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并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来协调各大石油消费国的行为,逐步削弱了欧佩克在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虽然目前欧佩克已经失去了对石油市场的绝对掌控力,但作为储量上的“巨无霸”,其在石油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根据媒体方面消息,9月16日,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当天同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进行会晤,当被问及欧佩克每日3000万桶的产量目标明年是否仍适用时,巴德里说:“我认为2015年我们的每日产量目标可能会在2950万桶,而不是3000 万桶。我认为产量目标将会下调,可能下调50万桶。”巴德里表态之后,油价随后暴涨2%。 不过似乎巴德里的此番表态并没有获得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阿联酋能源部近日表示:“现在谈论限产保价政策为时尚早,而且决定欧佩克实施减产目标也不是一个人的决定。”这明显与巴德里的观点形成较大分歧。 就连此前市场预期减产可能性最大的沙特阿拉伯,9月也并未出现减产迹象,产量仍旧维持在960万桶/日,并下调了10月的官价贴水。在目前原油市场供给趋于过剩,卖方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沙特阿拉伯似乎更加偏向要量不要价的策略,这也意味着欧佩克通过减产平衡市场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必须迈过的两道坎
就目前欧佩克国家的表态来看,我们认为欧佩克想通过限产保价来达到支撑油价的效果必须迈过两道坎:一是欧佩克国家内部能否达成一致;二是欧佩克减产能否得到非欧佩克产油国的配合。 首先,11月石油部长会议上,关于限产保价政策能否顺利达成一致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欧佩克12个国家原油生产成本、“鹰鸽”派别、政治体制等的不同,对油价的敏感度和接受程度各异。以沙特阿拉伯为鸽派的国家主张温和油价政策,而以委内瑞拉为鹰派的国家主张高油价政策,不同国家对油价的接受程度势必将导致11月会议产生更多的分歧。博弈到最后,可能还是要依赖沙特阿拉伯来完成减产目标。 退一步讲,即使欧佩克采取削减50万桶日产量的决定,对目前油市起到的支撑作用取决于其他产油国是否配合,从历史上欧佩克使用限产保价政策的效果来看,没有非欧佩克国家的配合,欧佩克难以单独减产促价。欧佩克目前只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0%,对于国际石油市场并没有决定性的支配能力,在没有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配合的情况下,欧佩克的减产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欧佩克无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减产促价,还是在1999—2000年间限产提价,一般都是在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配合下实现的。在2008年11月欧佩克达成减产决议前,巴德里2008年10月22日访问了占世界石油产量11%的非欧佩克最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表示欧佩克可能需要寻求非成员国的帮助。然而,包括俄罗斯能源部长谢尔盖·什马季科在内的俄罗斯官员在会谈中并没有明确表态。另外,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也呼吁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加入减产行动以稳定油价。他说:“如果俄罗斯、挪威和墨西哥等其他产油国决定不减产,我们的决策就会更加困难,且意味着欧佩克将做出更多牺牲。”但他的呼吁也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在得不到非欧佩克配合情况下,欧佩克单方面减产的结果很可能不仅对国际油价产生不了显著影响,而且会把欧佩克的一部分国际石油市场份额再度拱手相让给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严重打击欧佩克成员国的减产决心和限产纪律。 从目前来看,经合组织国家主要产油国美国,挪威等国家减产可能性为零,欧佩克可以拉拢的国家似乎只有俄罗斯,但是俄罗斯目前受到美欧制裁,融资被切断,资本外逃,似乎更加依赖卖油卖气所得的收入支撑国家财政,俄罗斯与欧佩克一起减产可能只会把自己拉进“死胡同”,因此欧佩克本轮减产可能与2008年类似,独自完成概率较大。
欧佩克油价体系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佩克国家的油价决定权由外国大石油公司控制。1973年中东欧佩克国家逐步实行石油国有化,收回了定价权,采用官价和标价并存的价格体系。1975年10月,欧佩克国家在石油国有化完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API度为34的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价格为基准油价的欧佩克油价体系。基准油价由欧佩克成员国共同协商确定。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受到高油价的刺激,非欧佩克产油国所占国际石油市场份额超过欧佩克,国际原油现货市场的崛起和欧美油价轴心的出现,使欧佩克的垄断地位及与此相联系的欧佩克价格体系受到冲击,大部分欧佩克成员国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石油收入,开始按现货市场价格出售石油,欧佩克价格体系被瓦解。 1986年油价暴跌后,欧佩克制定了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的新市场战略,把18美元/桶的实际油价确定为目标价格,该价格体系采用了“欧佩克综合价格”,作为测定目标价格的工具。这一综合价格包含了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原油(API度 44.1)、印度尼西亚的米纳斯原油(API度33.9)、尼日利亚的博尼轻油(API度36.7)、沙特阿拉伯的轻油(API度34.2)、阿联酋的迪拜原油(API度32.4)、委内瑞拉的提亚瓜那原油(API度32.47)和墨西哥的伊斯玛斯原油(API度32.8),是这七种原油价格的算术平均值。这个价格体系允许各国按照市场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营销和定价方式。 2000年3月,欧佩克根据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美元贬值等情况,把目标价格调整为每桶22—28美元的目标价格带。欧佩克平衡的油价政策和目标价格受到非欧佩克国家的认同。欧佩克在非欧佩克国家的合作下,逐步实现了目标价格。但2003年10月以后,油价持续升高。欧佩克于2005年1月30日决定暂时放弃目标价格。 2005年6月16日,欧佩克对一揽子油价的组成进行了调整,2007年又增加了安哥拉和厄瓜多尔的原油品种,2009年印尼退出欧佩克后剔除米纳斯原油。 目前,欧佩克一揽子油价由以下13种原油组成:撒哈拉混合原油 (阿尔及利亚)、米纳斯原油(印尼)、吉拉索原油 (安哥拉)、奥瑞特原油 (厄瓜多尔)、伊朗重质原油 (伊朗)、巴士拉轻质原油 (伊拉克)、科威特出口原油 (科威特)、锡德尔原油 (利比亚)、博尼原油 (尼日利亚)、卡塔尔海上原油 (卡塔尔)、阿拉伯轻质原油 (沙特阿拉伯)、穆尔班原油(阿联酋)、马瑞原油 (委内瑞拉)。 2008年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在7月4日达到140.14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后,一路下跌,至11月12日已跌破50美元/桶,并呈继续下跌的态势,随即哈利勒11月16日表示,欧佩克的目标是使国际油价稳定在70—90美元/桶。
可能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油价似乎远没有2008年那么糟糕,ICE Brent与Nymex WTI仍处于90美元/桶附近,而作为欧佩克国家监测市场的一揽子油价OPEC Basket价格也在91美元/桶,这似乎还在欧佩克国家的承受范围之内,而本次欧佩克国家下调生产配额的举动更像是应对北美页岩油增产,来平衡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过剩。很显然,对于目前北美页岩油迅猛的增长势头,欧佩克要么选择维持配额接受油价下跌,要么选择舍弃一部分产量来保持高油价,目前来看,我们认为可能选择后者的可能性较大。11月欧佩克国家选择下调产量配额的概率大概在40%,我们根据不同情况考虑对原油市场的影响: 首先,由于巴德里已经向市场释放信号,因此,9月原油走势已经反映一部分的减产预期对油价产生部分支撑,由下行趋势开始转为企稳。 而假设11月欧佩克国家未就下调配额达成一致或者推迟下调,那么市场预期落空,显然从方向上对油价产生直接利空,导致油价出现二次探底,预计跌幅至少在5美元/桶,有可能触发油市新一轮下跌。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顺利达成一致,短期可能产生较强提振,油价涨幅可能在3美元/桶,但我们并不认为这就能够逆转油市逐步转为宽松的过程,只是拖慢了节奏,得不到非欧佩克联合减产的配合,欧佩克单方面对油市的影响力将非常有限,因此,欧佩克能否通过施展平衡术达成稳定油价的效果,我们持偏悲观态度。 此外,我们认为四季度利比亚以及伊拉克等国家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减产的概率并不小,尤其是利比亚,国内分裂武装觊觎油田、港口等重要资产,9月其国内最大的Sharara油田受到火箭弹攻击而停运,复产的进程较为脆弱,虽然目前利比亚国内的产量提升至80万桶/日,但受到国内动乱的减产断供的可能性仍大。而伊拉克方面相对利比亚而言受到ISIL的影响的概率较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利比亚与伊拉克等国出现意外断供,那么相当于送给其他欧佩克国家一份大礼,缓解其需要主动下调产量配额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