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接近尾声。半年报显示,不少上市公司偏爱投资理财,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相关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多在4%—6%之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过投资理财方面的公告,涉及资金超过千亿元。 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短期内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方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本无可厚非。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障股东权益;另一方面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有利于扮靓公司业绩。2012年12月出台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也允许上市公司对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并对投资的产品提出了一定要求,如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满足保本要求等。目前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多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来上市公司扎堆理财愈演愈烈,理财资金规模也逐步扩大,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值得深思。 资本都有逐利属性,如果主业收益高于理财产品且风险可控,上市公司对投资理财也许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热情。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扎堆理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实体经济在转型期面临的无奈。近年来,国内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投资回报率下降,好的投资项目匮乏,上市公司即使“不差钱”,也不敢轻易投资。 一边是部分上市公司的“钱多多”,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上市公司可以通过IPO、增发等方式以较低成本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大量中小企业却难以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融资,只得使用各种高息资金。“冰与火”的反差反映出市场资金配置的不合理,资金“嫌贫爱富”的特点暴露无遗,这也再次证明了所谓“钱荒”并不是市场真正缺钱,只是钱放错了地方。 当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可能会通过某些渠道流向中小企业,但经过中间渠道加价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无疑会抬高,这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针对各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今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措施,旨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十条指导意见,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提出要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环节,整治层层加价行为,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呈下滑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上市公司或许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主营业务上,毕竟这才是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