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认为,期货资管业务参与的人较少,主要在于期货资管“一对一”的业务模式把参与门槛提得太高,而要实现成功突围,关键要突破目前“一对一”的限制,向“一对多”业务模式放开。
近日,证监会发布(财苑)行政许可批复称,国海良时期货已获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至此国内已有37家期货公司拥有了资管业务牌照。
不过,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曾被业内一致看好的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进展并不乐观。由于业务模式受限和市场认可度低,期货资管业务不仅规模小,投资者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资管业务运行惨淡
自2012年期货资管业务开闸以来,业内就对期货资管业务寄予厚望。
“对期货公司来说,资管业务可改变期货公司目前高度依赖经纪业务的收入格局,带来更高的收入,拓展盈利渠道,实现差异化竞争。”成都一家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实际上期货公司拥有了资管牌照后,最大的看点还在于期货公司可以投资于期货、期权及其它金融衍生品,甚至还可投资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这对期货公司来说,差不多与券商一样拥有了“全牌照”的资产管理业务。
虽然自2013年正式设立期货资管账户以来,期货资管业务运行已一年多时间,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一度被寄予厚望的资管业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期货公司一直以来高度依赖经纪业务的格局,不仅资管规模较小,而且参与人数也十分有限,以至于部分业内人士戏称:如今的期货资管业务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来自期货资管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30家获得期货资管资格的期货公司,其管理的期货资管产品账户为280余户,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18.8亿元,相对于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和基金动辄万亿元的资产规模相比,期货资管业务的规模小得可怜。
其中,资管规模突破亿元大关的仅有国泰君安期货(财苑)、永安期货、浙商期货、国投中谷期货、广发期货、银河期货、中粮期货、中国国际期货共8家期货公司。可见,在37家拥有资管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中,绝大多数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开展情况都不理想。
另外,如果按2013年底期货市场2200亿元的保证金总量计算,期货资产业务的规模也仅占整个期货市场的0.85%,2013年期货资管业务带给期货公司的总收入也仅有1460余万元。
“松绑”方能跑得快
期货投资者黄先生告诉记者,期货资管业务参与的人较少,主要在于期货资管“一对一”的业务模式把参与门槛提得太高了。“按照《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的相关规定,单一客户委托期货公司的委托资产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上,自然人投资者(散户)大约占到97%,而一个期货资管账户的规模一般在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可见能满足期货资管资金门槛的自然人投资者并不多。”黄先生说道。
东证期货资管部副总经理颜柏青认为,“一对一”业务模式正是当前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此外相关的配套政策没跟上也导致了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缓慢,目前期货资管业务要实现成功突围,关键还是要突破目前“一对一”限制,向“一对多”的业务模式放开。
据了解,针对当前期货资管业务的发展瓶颈,2013年12月相关部门已下发了《期货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就期货公司自有资金参与本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业务范围上有所松绑,但目前《办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离真正出台还有一段时间。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市场经验来看,国内期货资管业务松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旦松绑,整个市场规模将有会较大提升,其规模有可能达到几百亿元。尽管期货资管业务前景十分看好,但对期货公司来讲,究竟是鸡腿还是鸡肋,完全取决于期货公司自身的策略实力、交易能力以及市场运作能力等综合实力。”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