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砖国家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
2014-08-07 00:00:00
|
|
7月15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随着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向纵深迈进,未来金砖国家多边货币合作将继续深化。目前我国只有人民币汇率衍生品的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仍处于空白,而其他金砖国家均已推出了场内交易的外汇期货和期权产品,并且形成了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芝商所早在2006年8月28日便推出了人民币期货和期权。其上市的22种全球货币产品中,涵盖了主要货币以及新兴市场货币对,包括金砖国家的全部产品,印度卢比(INR)期货、离岸人民币(CNH)期货、美元计价的南非兰特(ZAR期货)等。 随着金砖国家金融货币合作的持续深入,中国有必要借鉴其他金砖国家的经验,加快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建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 经验表明,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在巴西,企业使用最多的外汇避险产品是和银行签订的掉期合约。这主要是因为定制化的场外合约更加符合企业多样化的需求。但由于场外市场信息不充分,价格不透明,因而场外掉期合约价格通常参考外汇期货市场的价格。同时,外汇期货市场为银行对冲掉期合约风险提供了流动性,成为实体经济转移外汇风险的最终场所。巴西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协调发展主要得益于协调监管的模式。在国家货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巴西央行共同管理外汇期货市场,其中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规范和监管交易会员的交易行为和交易系统,而央行负责监管产品的开发和清算。 俄罗斯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其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经济结构以及剧烈波动的汇率使俄罗斯的各类经济主体存在强烈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由此,外汇衍生品市场成为支持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区别于全球衍生品市场较为普遍的“场外市场铺路、场内市场跟随”的发展路径,俄罗斯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几乎同时建立,但场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而外汇期货市场成为场外市场的重要补充,也是实体经济规避外汇风险的重要渠道。俄罗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经验是在外汇期货市场引入银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有效降低了外汇期货市场交易风险,节约了投资者交易成本,有利于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促进市场稳步发展。 印度外汇市场与我国存在很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体现在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外汇管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受到严格监管的外汇场外市场等诸多方面。从印度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外汇管制下仍然可以成功地推出外汇期货产品。基于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不同特点,印度监管机构对这两个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做了互补性的安排,实现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协同发展。在场外市场上,参与者要有真实的外汇风险敞口。这个市场主要用于对冲贸易或投资引起的外汇风险,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而场内市场更多地为套利交易者、对冲基金和投机者服务。 南非拥有发达的外汇衍生品场外市场,2007年南非又建立了场内市场,并获得快速发展。南非发展经验表明,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达的外汇衍生品场外市场也需要场内市场的配套和协调发展。南非企业在外汇场外市场受到实需原则(进出口企业在签订汇率风险对冲合约之时,需要提供相应的进出口合同)的限制,只有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风险暴露才能在场外市场对冲,而这限制了企业灵活地对冲外汇风险的能力。但场内市场不受实需原则的限制,可以提高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灵活性和效率。 当前,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汇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加剧,各类经济主体对于外汇避险工具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借鉴其他金砖国家的经验,如协调监管模式、银行做市商制度、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互补性制度设计等,加快外汇衍生品场内市场建设,推动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