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外汇市场经典案例回顾 |
2014-07-24 00:00:00
|
|
1973年代表全球固定汇率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订达成的《牙买加协议》确定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地位。在各国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和放松金融管制的背景下,全球汇率波动日益剧烈,其中不乏经典的外汇市场案例,对我们如何管理外汇风险具有良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 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美国与各国,尤其是与主要逆差来源国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为此,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史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日元。1985年9月,日元汇率还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随后,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被称为“失落的十年”。虽然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自身缺陷和日本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但“广场协议”无疑也是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重要因素之一。 索罗斯狙击泰铢 1996年,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泰国房地产、股票市场,导致其楼市、股市出现了明显的泡沫,泰国资产被严重高估,国际金融大鳄们预测泰铢会贬值,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寻找错误的汇率定价中的获利机会。 1997年2月初,以索罗斯为主的国际投资机构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当时泰铢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索罗斯的狙击导致泰铢迅速贬值,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泰国央行为维护泰铢币值稳定,买入泰铢,但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泰国中央银行历经短暂的战斗,便宣告“弹尽粮绝”,最后只得放弃已坚持14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泰铢大幅贬值后,国际投资机构再以美元低价购回泰铢,用来归还泰铢借款和利息。索罗斯沽空使得他狂赚数十亿美元。泰铢贬值引发了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量化宽松导致美元波动加剧 2008年11月,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美联储宣布将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QE)的开始。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推出QE可以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增加资本供应量,从而刺激内需,带动经济的发展。外汇市场对QE作出了激烈反应,美元指数大幅走弱。当第一轮QE宣布推出时,美元指数在一个月内走低12%,而各非美货币走势趋强。由于许多国家都持有占本国外汇储备比例很大的美国国债,此次超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改善,失业率逐渐向正常水平靠拢,美联储自2013年12月以来开始退出QE,市场流动性逐步趋紧,这将推动美元升值。 由于美元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国内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给其他国家的带来了风险。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国家采取战略性措施规避美元带来的风险,如通过货币互换协议绕开美元,直接采取双边货币进行结算。 当今不确定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气候导致对风险管理及套期保值工具的需求不断增长,丰富的产品对于寻求新工具来管理风险的投资组合经理、交易者、投资银行家、首席财务官、企业财务主管等来说越来越重要,而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平台——芝商所通过丰富的外汇产品,提供投资及风险管理的交易机会,为全球外汇市场提供了高效及迅速的风险转移途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