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创新不断 |
2014-07-10 00:00:00
|
|
外汇市场是外汇交易的场所,可分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外汇现货交易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的英国,历史悠久,而外汇衍生品市场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73年代表全球固定汇率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订达成的《牙买加协议》确定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地位。全球经济一体化带动了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跨国资金流动大幅增加。在各国普遍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和放松金融管制的背景下,全球汇率波动日益剧烈。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交易者减少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创设新的金融工具,大量外汇衍生品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外汇市场从现货交易市场扩展到衍生品交易市场。 20世纪60年代,西方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外汇衍生品,如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1972年5月,芝商所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推出了全球第一个金融期货——外汇期货,其包括了美元、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日元和瑞士法郎等币种的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外汇场内衍生品市场的产生。目前,芝商所是全球最大的受监管的外汇交易市场,且是全球两大外汇电子交易中心之一,日均名义流动性达到1230亿美元,场内外交易涵盖了21种货币的61种期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外汇期权上市。第一批外汇期权是英镑期权和德国马克期权,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于1982年设立。1980年,货币互换场外交易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198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促成了美国IBM公司和世界银行的货币互换业务,世界银行将它2.9亿美元的固定利率债务与美国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的债务进行了互换。至此,主要的外汇衍生品都已经出现在市场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产品的日新月异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飞速发展。国际清算银行(BIS)每三年一次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日均交易量已从1998年的9700 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4590亿美元,增幅达256.57%。目前,外汇衍生品交易量已远超过外汇即期交易量,并呈现稳步上升之势。外汇衍生品的交易量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六成多,是外汇即期交易量的近三倍。 从衍生工具的种类看,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是最为常见和普遍的交易工具。外汇衍生品市场中一直以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交易为主,其中主要被银行用于隔夜头寸管理的外汇掉期交易最为活跃,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七成左右。不过,其占比已由1998年的75.65%降至2013年的64.40%,且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同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非传统外汇衍生品的交易发展迅速,虽然与传统的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交易相比,其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比重还较小,但却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全球外汇市场是由各国际金融中心的外汇市场构成的,是一个24小时连续运作的市场。由于所处时区不同,各个外汇市场在交易时间上相互衔接。这些市场通过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在全球各地进行交易,由此形成了全球一体化运作、全天候交易的外汇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当前外汇交易仍主要集中在伦敦市场和纽约市场,交易量分别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四成左右和近两成。交易的主要品种依次分别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澳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等,其中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长期占据前四位。不过,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新兴市场货币所占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全球外汇衍生品业务已日臻成熟,不仅币种齐全,期限多样,而且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系列新型品种相继出现,如远期互换、指数互换、分享式远期合约、比率远期合约、双限期权、远期反转期权等。这不仅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而且也为套利者和投机者提供了新的获利手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