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类期货交易中,纠纷案件频频发生,而这些案件背后,均隐藏着操盘手谙熟却又让交易商心痛的行业潜规则——“剥头皮”,其在震动行业之时,也引发了市场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如何发展的思考。
短短数秒,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员眼中,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近期,一桩接一桩类期货交易的纠纷案件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据记者了解,这些纠纷案件多集中于贵金属交易,而在纠纷背后,却还隐藏着一些不为公众所知的行业潜规则。抛开这些案件本身不说,一个看似血淋淋的词语成为这个潜规则的代名词——“剥头皮”。
什么是“剥头皮”?为什么会让机构如此苦恼?“剥头皮”究竟在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上证报记者多方采访后了解到,所谓 “剥头皮”又称“拔头皮”,是指快进快出的一种交易,形象解释就好比:交易者提前知道了某个品种在预期的时间段内价格,在该时间段未到之时,提前用大量资金进行操作,以此赚取价差。
业内人士表示,“剥头皮”广泛存在于外汇、贵金属等市场交易中,之所以如此活跃,是因为多与监管条例打“擦边球”,机构为了市场流动性,最后往往都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协商解决。此次,记者采访“剥头皮”现象易发纠纷的双方,从各方立场,阐述“剥头皮”原因和利益,也有助于业界反思其中得失。
广泛存在的“剥头皮”
不同平台之间的报价不同步,投机者利用报价快的平台做参考,在报价慢的平台操作,套取由于时间不同步产生的价格利差
目前“剥头皮”多出现在外汇、黄金、原油等带杠杆的金融衍生品中交易中。当然,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中也有,但由于这两个行业属于比较规范交易的金融行业,且有监管条例的明确规定,“剥头皮”们已很难存在于这两个行业中。
一位不愿具名的下单员告诉上证报记者,按交易策略来看,“剥头皮”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快进快出,利用高盈利率来盈利,需要对市场的趋势、支撑位、阻力位做一定的判断;另一种是利用平台漏洞的交易,由于报价来源,服务器速度,网络速度等原因,造成了不同平台之间的报价不同步,投机者利用报价快的平台做参考,在报价慢的平台操作,由于预先知道短期趋势,准确率极高,会进行价差交易。
“由于外汇、原油和黄金价格在国内外市场都是同步的,刨除汇率和手续费等因素,这些投资者通过报价快的平台预先知道报价,转而使用报价较慢的软件进行交易,套取由于时间不同步产生的价格利差。”这位下单员告诉记者。
不过,“剥头皮”交易也未必有绝对的收益,当交易成本提高、汇率和技术风险发生时,“剥头皮”交易也存在亏损的可能。而在实际交易中,一旦遇上“剥头皮”现象,机构往往有些无奈,再加上个别公司经营不太规范,纠纷一般都以协商的方式解决。这是“剥头皮”能够在外汇或黄金行业较为普遍的原因。
一位期货私募操盘手告诉记者,“剥头皮”一般有两种模式进行交易:一种是设立主账户和子账户,将资金按一定比例分别放在这些账户中,通过指令在某一个时间同时进行交易;另一种是通过多个身份开设账户,然后安排一些下单员,在得到统一指令后下单交易。“不过,这两种交易模式都可以通过信息监控到IP地址。”
平台交易商的无奈
一些“剥头皮”者在建仓之后,运用技术手段导致软件报价延迟,加大了套利空间。而一旦未能获利,其指责机构提供的软件存在弊端,从而向机构进行索赔。
既然“剥头皮”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那么,机构就只是视若无睹、等待被“剥”吗?“剥头皮”行为又折射出行业存在什么问题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剥头皮”行为只是简单的快进快出,机构也有应对方法,比如提高手续费增加交易成本,即可遏制这种交易行为。但无奈的是,一些“剥头皮”者在建仓之后,运用技术手段导致软件报价延迟,加大了套利空间,这才是机构的无奈之处。
无奈之下,纠纷就难以避免。据知情人士透露,某机构发现一家投资公司以代理商的身份,进行“剥头皮”交易,随即将这家投资公司的账户资金冻结,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双方诉诸法律,截至目前,该案仍在审理之中。
日前,上述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该投资公司就是通过“剥头皮”的交易方式,与机构进行对手交易(这些机构都是做市商制度,投资者的对手方即是机构),这家投资公司一开始就知道国际品种的报价,再利用时间差进行价差套利,不仅快进快出,而且运用IT手段对公司软件进行攻击,导致报价延迟。
“其实,这还不是让我们无奈的最主要原因。”上述机构相关人士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家公司名义上是代理商,帮我们介绍客户,实际上参与交易的就是他们。一方面向我们收取手续费返佣,另一方面,又与我们进行对手交易;在实在无法接受这种必然亏损交易的行为后,才不得不诉诸法律。”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剥头皮”们如果在交易中未能获利,往往指责机构提供的软件存在弊端,导致交易失败,从而向机构进行索赔;所以,不管“剥头皮”们是否在交易中有所收益,机构都面临着亏本的可能。
漏洞中的高收益
资本追逐利润是交易的本质。“剥头皮”之所以能够一直令机构头疼,充分说明了这些机构在防范交易风险和自身机制存在漏洞。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时候投机就是这样,一会儿可能有巨大的收益,一会儿可能亏损很多。”操盘手张义(化名)指着电脑屏幕向记者表示,其实,作为操盘手最大的获利法宝就是心态。
张义告诉记者,高频交易一直都存在于交易中,程序化交易运用了高频交易,资产管理也不可或缺高频交易。“一些机构本身就杂乱无序,我们只是运用新的交易手段,怎么就不合法了?”“这些国际品种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品种,国际市场报价与国内市场同步,这个特点机构自己也知道,我们运用高频交易进行点位套利,机构是否有禁止的规定?”
“资本追逐利润是交易的本质。”张义告诉记者,机构选择了做市商制度,就要具备足够防御风险和交易能力的基础。如果投资者不运用“剥头皮”的手法进行套利,这些机构是否就能够接受市场诸多的交易方法了呢?不是的,“剥头皮”之所以一直令机构头疼,充分说明了这些机构在防范交易风险和自身机制存在漏洞,本身交易机制就不是一个健全的机制。
反观其他金融市场,高频交易都是被接受的。以期货市场为例,自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开闸以来,多数资管产品都以程序化交易为主,其中多项交易策略都离不开高频交易,主观交易类型的产品屈指可数;而证券公司的高频交易也不在少数。
记者通过了解发现,在张义交易初期,基本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随后他加入了现在的这个交易团队。他表示,主观交易很少能够有收益的,目前团队的交易集中在期货和股票市场中,多数情况下都是运用高频交易,除非遇到趋势性行情时,会改变投资策略,运用主观交易。
在张义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几十平米的房间内,摆着十几台电脑,而在他面前则是四块显示屏叠加起来的操作台。“我们这有专门下单的,有负责不同板块的。”他表示。
规范是解决之道
长期的非规范化发展,如今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刻了,如果恶性交易滋生,这些机构最终将自断生路。
一方是这些机构自嘲无奈,一方是投资者的“疑问”,究竟谁的观点更能够站得住脚呢?一位机构人士表示,“剥头皮”其实广泛存在于金融市场交易,而之所以能够这么活跃,是因为交易机制本身就不是很健全,“剥头皮”者与这些机构进行“擦边球”之争,往往都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协商解决,这是导致“剥头皮”行为普遍的主要因素。
在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总裁王艾青来看,遇到“剥头皮”行为,双方都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协商解决。但从机制上来看,这些机构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交易方面也需要监管层尽快建立起规范的机制。
王艾青表示,这些机构的设立不仅要有工商营业执照,成为某家交易所的会员就一纸了事的,还应该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等其他监管层面的审批才行,毕竟这些品种的投资属性存在特殊的一面。其次,相关交易所或交易平台也应该起到监督、规范作用。“其实,"38号文"就已明确规定了此类行业的发展。”
对于客户的一些违规交易,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就采取了结合业内交易、风控、法律和合规等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交易行为予以管理。王艾青表示,在相关管理方面,交易中心在会员和客户达成双边交易后,为其提供银行结算服务与交易风险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遵守相关适用的法律、规章,规范市场业务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的并不非常规范的发展,对于如何规范交易、如何防范风险,如今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刻了,如果还是这么杂乱无序、任由恶性交易滋生,这些机构最终结果是自断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