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期货日报]期货为西南钢企转型注入新动能

期货日报     鲍仁    2025-10-14 09:22:37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贵高原,钢铁产业曾长期受困于供需失衡、物流不畅、价格低迷等问题。近年来,当地钢铁企业主动运用期货工具,结合产能优化、产业链整合等举措,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多重难题制约 

钢企发展遇瓶颈 

“对西南钢铁企业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当地的钢材价格太低。”武昆股份副总经理邹鸿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以前云南钢材价格整体偏高,每吨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三百元,但是现在完全反过来了,每吨有时要比全国平均价格低两三百元,部分钢铁品种的价格甚至更低。

邹鸿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根本不挣钱。以武昆股份生产的工字钢为例,省内供过于求数量每月约为5万吨,现在还有外地钢厂供货,供需失衡下自然很难卖上价。

当前西南地区的钢铁产能与需求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据邹鸿介绍,当前云南钢铁企业的合规产能在2500万吨左右,但受建筑用钢大幅缩减影响,全省钢材消费量仅千万余吨。呈钢钢铁集团(下称呈钢)常务副总经理薛钟谦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整体需求降低,省内企业为维持销售被迫降价,行业利润被进一步压缩,目前部分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挑战。

除了价格持续下行外,运输成本较高也是西南钢企面临的困难之一。据了解,受限于当地环境,钢铁企业的生产原料及产成品多是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运费相对于水路会更高一些。薛钟谦告诉记者,从广西防城港至呈钢的铁矿石铁路运费超过200元/吨,是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同类运输成本的两倍。

认知“破冰”寻出路 

期货成为经营“稳定器” 

面对多重困难,西南钢企逐渐打破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壁垒,衍生品也从“避之不及的猛兽”变为“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工具”。

其中,呈钢的转变颇具代表性。据薛钟谦介绍,早在2010年,呈钢就开始研究期货,但因害怕风险一直未参与。随着对期货市场功能理解的加深,企业逐步认识到其在锁定利润、管理库存、拓展市场中的核心价值。呈钢2023年通过期货工具对冲35万吨库存风险,2024年以来已完成16万吨对冲操作及8万吨交割业务。

相对于呈钢,武昆股份的期货应用之路更为曲折。邹鸿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对期货有偏见,现在认识到期货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期货交割可以丰富企业销售渠道,帮助企业提前锁定利润。”

据了解,目前武昆股份已完成6000吨交割,预计未来每月套期保值2万~3万吨。2025年1—7月,武昆股份通过2.3万吨套保业务,从老挝每月直采5000吨铁矿石,探索出“期货+海外资源”的新模式。

期货工具普及已成为趋势。2021年以前,云南钢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比例较低,随着现货与期货价格联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通过套期保值管理库存风险,逐步构建起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运用期货工具,正在为西南钢企带来实实在在的经营效益。在钢铁价格下行周期,期货市场的风险对冲功能尤为突出。据薛钟谦介绍,呈钢就经常通过期货操作对冲螺纹钢现货价格下跌的损失。

武昆股份2024年8月的操作更具代表性。在永安资本与北京物资学院的专业支持下,武昆股份通过期货套保将钢材售价提升近100元/吨,同时规避了昆明现货价格100元/吨的下跌,为生产计划稳定推进提供了保障。

在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上,期货交割品牌发挥了关键作用。据薛钟谦介绍,呈钢成为交割品牌后,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吸引了省外贸易商,扩大了贸易范围和销路。武昆股份也依托期货交割打造差异化优势,通过期货工具为客户提供双向保障,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预算管控难题。另外,由于产品符合云南地震高发区的抗震要求,品牌优势更加突出。邹鸿告诉记者:“同样都是螺纹钢,我们的产品可以避险、可以交割,受众更广,还有期货加成,省内客户自然也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

当前,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运用已从基础套保向精细化操作延伸。据邹鸿介绍,通过“跨期掉期”工具,企业以较低成本调整铁矿石采购的定价月份,实现了成本与市场价格的精准匹配;采用“冬储+期货点价”模式,解决了春节期间“不停产、无需求”的库存管理难题。薛钟谦表示,呈钢已形成季节性操作机制,在需求淡季通过期货套保管理库存,避免价格进一步下跌造成损失。

产业升级夯实基础 

金融赋能形成合力 

期货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产业端的基础支撑;产业升级的推进,更需要金融工具提供风险保障,这种产融协同效应在西南钢企中表现尤为明显。

武昆股份将原有4个生产基地整合至安宁新区,集中力量推进转型升级,投入23亿元实施环保改造,成为云南首家全流程超低排放钢厂,开发的高原抗震钢、矿用钢材等特色产品2025年产量预计超过50万吨。依托宝武资源平台,企业2024年打通了老挝铁矿石进口通道,通过中老铁路运输使采购成本降低约12%,为期货套保提供了更稳定的产业基础。

呈钢已经构建了更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企业投入86亿元进行设备升级,其中15亿元用于环保改造,率先实现了企业超低排放目标。2024年呈钢转型升级,投资50亿元组建滇中好运物流集团,打造3个百亿级项目,通过新能源物流代替传统物流,降低了20%~30%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下降与期货工具运用形成协同,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薛钟谦表示,目前滇中好运物流集团已购置三一牌电动重卡300余台,并在省内布局多个充换电站,构建零碳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

尽管期货工具已在西南钢企发挥重要作用,但行业整体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内部机制不够灵活、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等问题,影响了套保业务的规模化开展。对此,企业与行业均呼吁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体系。

从长远来看,随着全国重大基建项目推进及东南亚市场开拓,西南钢铁产业的需求空间正在逐步打开。期货工具作为连接产业与市场的“桥梁”,已与企业的集约生产、数字化转型、特色发展等深度融合。呈钢的“直销+期货交割+智慧物流”模式、武昆股份的“低库存+交割品特色+海外布局”路径,均证明了金融赋能传统产业的可行性。

“期货市场为西南地区钢材搭建了对接全国乃至东南亚市场的‘空中走廊’。”邹鸿的话道出了行业的共同感受。未来,随着配套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与产业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推动西南钢铁产业在减量调结构的进程中,实现绿色化、高端化、外向型发展的转型目标。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