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大商所在辽宁创新开展“保险+期货”模式,之后该模式逐渐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工具,并成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保险+期货”升级款——“银期保”推出后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在“第18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暨农畜产业(衍生品)大会”油脂油料论坛上,来自农业合作社、保险、银行、期货公司的嘉宾,对“保险+期货”模式、“银期保”种收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成效与方向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模式闭环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传统的“保险+期货”模式,是通过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基于期货价格的价格或收入保险,先由保险公司将对应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再通过期货市场风险对冲,从而帮助中小农户实现风险管理。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还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人保财险农业农村保险部副总经理唐加善表示,近十年间,“保险+期货”模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式发展,主要呈现出提标、扩面、增品三个特点。
唐加善进一步说,提标方面,“保险+期货”模式从最初的价格保险+期货,逐步发展到收入险,并进一步融入龙头企业、信贷、收储等要素,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还加入了精准扶贫;扩面方面,仅人保财险就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4个计划单列市开展了“保险+期货”业务,特别是在种粮大省和大县中,这一模式的覆盖面非常广;在增品方面,从鸡蛋和玉米两个品种,到如今已覆盖13个期货品种,包括2021年诞生的生猪期货价格保险,实现了较快发展。
“银期保”模式则是对传统“保险+期货”模式的一次优化与创新。记者了解到,该模式在原有生产端收入保险的基础上,叠加远期收购机制,并进一步引入银行主体,解决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收获期间,收购方与农户签订远期订单合同,既可以提前确定农民售粮渠道,又可以为农民收入兜底,再加上完善的保险保障使银行可以放心放款,形成了完美闭环。在此基础上,期货公司利用期货衍生工具还给农户提供了二次点价的机会,为农户提供贴心保障。
作为一名保险从业者,唐加善认为“银期保”模式有三个重要价值:一是引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要素和纽带,将银行、保险和期货公司连接在一起,提升了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的效率和透明度;二是在有灾保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无灾保收益,同时将对种植主体的支持拓展到了从备耕到售粮全周期,提升了保障价值;三是保险公司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期货市场获得了保障,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保障客户权益中,帮助种植主体稳经营。
“期货和期权是复杂的,但大商所将这个问题留给了自己。对农民而言,不必搞清楚背后复杂的理论逻辑,他们想要的是用户界面非常简单易懂,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得到的实惠清楚道来。就此而言,大商所‘银期保’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建设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陈林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副总监涂凯彪认为,“银期保”模式使参与方的根本诉求得到了解决。比如,银行关心的信贷资金风险得到了控制,因为保险公司和龙头企业分别为合作社提供了收入险保单和售粮订单,使种植收益能够足额兑现。
永安期货产业委员会主席石春生表示,“银期保”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银行信贷纳入其中,从而解决了农村主体的资金需求。这一创新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还使金融服务链条更加完整和高效。
“与当前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唐加善称,去年全国种粮面积达17.85亿亩,但行业的承保面积占比还不到70%。其中,无论从保障金额还是服务农户数来看,“保险+期货”在农险中的占比都是比较小的。“用农业保险从业者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保险+期货’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仍需不断提升。”他说。
解决三大难题助农业经营主体扩产
黑龙江革命现代农机合作社(下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表示,自2019年首次接触期货,他们六年来一直参与大商所“保险+期货”及“银期保”项目。有了金融工具的保障,农机合作社如今已有31万亩的种植规模。
“通过参与‘银期保’项目,我们成功解决了资金、保险和粮食销售三大难题。”李富强表示,以往,资金、保险和粮食销售一直是合作社担忧的问题。然而,有了“银期保”的支持,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首先,“银期保”提供了种地所需的资金,解决了春耕期间的资金压力。其次,收入得到了保障,无论规模如何扩大,保险都能提供兜底保障,确保了他们稳健经营。最后,在粮食销售方面,通过与中粮期货等企业合作,将大豆等农产品直接存入交割库,减少了破损和中间环节,同时还获得了二次点价的机会。
据李富强介绍,2023年农机合作社的大豆最高卖到了2.6元/斤。相比之下,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基本上只能卖到2.3元/斤。之所以能卖上更好的价格,正是“银期保”二次点价机制发挥的作用。
此外,李富强表示,“银期保”在扩大生产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有了资金、保险和粮食点价机制的支持,种地基本没有了风险,因此敢于设定更大的目标。“我们计划在2027年前,将经营土地面积扩大到100万亩!”李富强信心十足地说。
涂凯彪认为,“银期保”很好地解决了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合作社土地种植面积大,资金缺口大,而土地又不能成为抵押物,因此很难拿到贷款。在‘银期保’模式中,保险公司提供收入险,保障农民收益。如果农民种植的作物收入低于保险约定的水平,保险公司将进行理赔。同时,保险公司通过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买入看跌期权,对冲保险中的风险,形成风险闭环。这样,农民不仅能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扩大再生产,还能保证稳定的收益。”
“‘银期保’对规模较大的种植户来说非常合适。未来我国规模化种植是大趋势,因此对大额信贷资金需求是比较需要的。但当前信用贷款额度有限,一旦超过金融机构心里则不踏实。如果通过‘银期保’,参与到多方共存的保障闭环,银行是乐意的。”涂凯彪说。
“‘银期保’模式在解决价格波动风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期货市场的专业化操作,覆盖农户的全种植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解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确保其秋收时能获得稳定收益,实现了种粮无忧。此外,通过期货市场的二次点价和场外期权功能,农户不仅不用担心卖低价格,还能分享到上涨的成果,从而避免了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损失。”石春生说。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员服务三部负责人王智勇表示,未来,“保险+期货”模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加强宣传,要在各个层面宣传“保险+期货”的重要性,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模式。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农业保险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该模式发展。此外,也需要加强监管,出台“保险+期货”的规则,优化评价机制,推动“保险+期货”业务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