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新“国九条”精神,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提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11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郑商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沪市上市公司高管期货及衍生品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沪市上市公司分管内控、信披、财务、期货业务的高管及相关业务人员等参加了培训。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培训内容包括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情况介绍、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新规解读、宏观经济形势与大宗商品期货服务实体企业、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现状与展望、期现结合服务实体企业风险管理、大宗商品套期保值财务处理及审计合规要点等内容。
强化合规管理提升信披质量
近日,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充分发挥商品期货期权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对产业企业的培训,推动产业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记者了解到,郑商所以品牌为引领,持续开展“稳企安农护航实体”主题活动,主动融入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融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自2020年以来,郑商所策划了期货服务农业强国、制造强国、贸易强国,以及期货服务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活动,共计300余场。这些活动针对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痛点难点,设计了理论和实操兼备的课程,为产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期货方案。
培训班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人员对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信披规定进行了解读。她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使用期货和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对冲风险、提升经营质量。前期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交易与关联交易》根据上市公司参与套保业务的实际情况,在明确套期保值定义、优化审议决策程序、健全内部控制、强化交易初始及进展披露、持续开展套保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作了优化。并明确不鼓励公司从事以投机为目的的期货和衍生品交易,开展此类交易的,无论金额大小均应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业务合伙人田雪彦认为,期货衍生品的应用是企业出于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为,需要紧密贴合自己的业务特征,明确企业的风险,建立相关的内控制度,完善相关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在财务层面同样做到期货和现货“两条腿走路”,才能让市场更加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效果。
上市公司积极性高抗风险意识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国期货期权市场新品种供给不断增加,为产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对其稳定经营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数量、占比双升。截至2023年年底,5326家上市公司中有526家参与境内金融和商品期货交易,其中503家参与商品期货市场,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9.4%,市值占比超三成。2023年共有1311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布了套期保值相关公告,同比增加了15.7%。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上市公司的必选项。
避险网创始人刘文财在培训班上提到,今年国内上市公司发布期货套保公告的数量持续增长,其中有色、家电、钢铁行业套保参与率名列前三。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套保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依次是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今年已发布套保相关公告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中有1088家提及汇率风险对冲,有404家提及利率风险对冲,有390家提及商品价格风险对冲。上市公司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的积极性正在不断增强。
灵活运用期货期权工具,增加经营竞争力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之基,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可以助力上市公司规避风险、实现稳健经营。”部分产业企业告诉记者,上市公司通过灵活运期货期权衍生工具管理风险,与现货市场进行有机结合,正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落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此次培训活动,可谓正当其时。
目前,合理利用期货期权衍生工具可以帮助产业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模式。例如: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基于期货价格的基差定价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贸易模式,在农产品、能源、金属等行业被广泛运用。这种灵活的定价方式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双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产业企业生产成本稳定,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企业如何做好风险管理,中粮祈德丰(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昊在培训班上表示,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要认识到市场的不确定风险,摒弃投机思维,不能将期货市场作为投资工具。二是要加强市场研判。要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跟踪包括基本面及宏观市场的情况。三是要根据经营风险度、产业角色、市场判断,形成自身的头寸梳理,明确期现敞口,合理选择运用期货、场内期权、场外期权、基差、含权贸易等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