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拍卖“一千元”的故事 |
2012-06-29 00:00:00
|
|
做一件事情之前确定投入的极限,比如最多投资多少钱和最长投入多少时间,一旦设立自己的极限,就要严格遵循。
看到拍卖两个字总是让人联想到三锤定音后一个个名贵的古董或者字画被有钱人收入囊中,但用钱拍卖钱的故事也许真的不多见。 在一个宴会上,王先生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并宣布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拍卖的规则是这样的:每次出价以50元为单位,出价最高的人以其报出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是与以往很多拍卖不同,这次拍卖还有一个补充规则,就是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王先生。 这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吸引当时在场所有人的注意,100元、200元、250元……竞拍非常激烈。但是,当价码抬高到500元时,现场突然冷清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王先生已经基本保本,再往下的任何拍卖都意味着将给王先生带来利润。此时已经只剩下张先生和林先生相持不下。 当张先生喊出1000元时,林先生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如果他继续出价意味着要付出1050元去换得这1000元;如果他不继续出价意味着将损失950元。犹豫之后林先生终于还是喊出了1050的出价。此时,张先生咬了咬牙报出了2050,人群里起顿时涌起了一阵骚动……最终,张先生用2050元买了1000的纸币,林先生也因为排名第二付出了1050元。两人最终“平分秋色”,各损失了1050元,而卖主王先生最终赚得2100元。 这个游戏最早由耶鲁大学苏必克(M.Shubik)教授发明,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刚开始的小诱饵最终诱骗人们进入一条死胡同,在这条死胡同里越走越远,欲罢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类似的困境很多。比如,投资了一家企业,最初的一段时间没有盈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继续追加资本、追加时间呢,还是果断退出? 在金融领域,这种困境表现得更明显。对于一些刚入市的投资者,这种泥潭往往会让他们越陷越深。比如,刚刚入场的时候,价格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运动了一小段,此时往往给投资者带来窃喜。随后的价格在自己的建仓位附近反复振荡,账面时而亏损时而盈利的局面令投资者对小额亏损产生麻木心理。此时的波动还没有办法判断行情是在振荡后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运行还是会出现反转。而人类“扛”亏损的心理令大多数人在亏损额度稍有扩大的时候不甘轻易止损。随着价格向不利方向运行,账户的亏损额度在不断扩大,而止损就变成账户实际亏损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投资者不敢轻易止损。随着价格不断地向反方向运行,账户的亏损额越来越大,直到账户持有人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最终亏损出场,而此时的账户已经血肉模糊。整个过程也是完美演绎了苏必克教授的游戏过程,不停地追加自己能够忍受的浮亏额度。 如何避免陷入类似“陷阱”?这是一门不小的学问,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J.E.Rubin)给我们一些建议:首先,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确定投入的极限,比如最多投资多少钱和最长投入多少时间;其次,一旦设立自己的极限,就要严格遵循,比如,做金融投资的账户一旦单比交易亏损达到10%就停止这次交易;第三、自己决定思路,避免从众心理。事实证明当站在错误面的人越多的时候,自己坚持错误面的信念也越强,最初决定的原则要一直恪守;第四,提醒自己继续投入的代价;第五、保持警觉。 鲁宾先生建议的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因此,在金融投资领域拥有自己的交易模式,有严格的止损、止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