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内期货业的发展,多少超出了业界的预料。金融危机并没有引发成交量的萎缩,反而唤醒了国内现货产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前,期货业扩张与人才匮乏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近日,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近百名教授和期货业界的同仁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期货业后备人才培养大计。 正如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所言,当前国内期货业人才资源无论是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素质上都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市场的稳步发展、新品种的不断增加、创新业务的陆续推出,都需要以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作为基础。在期货业面临大发展的时刻,中期协举办“全国高校期货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目的就是给期货业与高校搭建交流平台,更好地推进期货行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准备。 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教授与10余家期货公司的负责人在会议中就合作培养期货业后备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期货业与高校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学历教育模式,如光大期货与天津商业大学推出的联合培养金融学专业(期货方向)本科人才项目。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人才发展中心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的金融学(期货方向)MBA项目;二是后续教育模式,如长城伟业期货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设置的“中国金融衍生品与期货高级研修班”;三是课题研究模式,如南华期货就曾与浙江工商大学一起承接了《基于RTM理论的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模式研究》等课题;四是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如珠江期货公司、广发期货公司、华南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学生实习基地。一德期货与北京物资学院联合成立的“人才培养基地”;除高校与期货公司合作之外,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发起,同济大学上海期货研究院承办的“期货师”培训项目也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比蓬勃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期货教学则相对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据部分高校期货课程带头人介绍,在当前高校学历教育中,“期货专业”不能形成专业和院系,课程上也处于边缘化。从发展趋势来看,期货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人才供不应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相对于期货行业的需求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上存在差距;二是期货行业以外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现货企业对金融衍生品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三是缺少分析师、操盘手等专业型的人才。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业的人才缺口还会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共同推进期货业后备人才培养,无论是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还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马龙龙认为,期货教学应该打破“照本宣科”的窠臼,从学术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宏源期货总经理王化栋认为,期货业是一个复合型行业,从期货公司的人员构成来看,公司需要营销、财务、管理、研究和信息技术人员。除“期货专业”之外,期货业还需要更多其他学科毕业生。他认为,高等学校教育对期货业有两个显著作用:一是育人,二是出研究成果。育人方面,高校不仅要传授学生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实践;研究成果方面,如果高校能够就期货市场相关理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相应的研究成果,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