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就大商所期货学院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期货行业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对期货从业人员尤其是研发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从业者对自身的学习和提升有着怎样的诉求?
11月30日,大商所期货学院全国28家分院的相关负责人代表各自的学院来到大商所,应邀就学院的转型发展建言献策,相关市场专家及来自高校的代表也参与了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此次提出的意见建议,不但预示着大商所期货学院的转型方向,也反映出期货从业者自我提升的目标以及市场对期货行业服务的新需求。
期货日报记者现场梳理发现,此次相关负责人对期货学院提出的转型诉求主要集中在培训的分类、分层,提升学员实操能力、引入实战派师资,深入产业以及加深与高校的合作等方面。
成立于2006年的大商所期货学院至今已运行十周年,十年间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浅层到深度专业的转变,累计培训人才超过1万人次,在期货教育尤其是品种研发教育上建立了市场服务品牌。如今,期货从业者专业水平普遍提升,期货学院不少早期学员已成长为期货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乃至高管,加上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公司等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的推出,市场对培训分类的需求日益提升。
“期货公司现在除了传统业务以外,更多是在创新业务上,这方面的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北京期货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英表示,对期货从业者的培训应该分类别、分层级,除了基于传统经纪业务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增加关于创新业务的培训,而且可以按照新业务种类划分板块,例如增设期货公司急需的量化、对冲人才培训。另外,在培训的层级上,应该阶梯式逐步提高。
昆明分院代表、云南省证券业协会白晨也提出,将培训课程按照投资、销售等进行分类,增强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岗位的期货从业者。此外,由于云南期货市场在全国相对落后,相关人才严重匮乏,当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希望在过去视频教学的基础上,能有老师到场指导,并建立长期联系,为学员答疑解惑,助其快速成长。
来自高校的代表——天津大学经管学部金融系主任任达将期货人才培训的分类总结为三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按照期货行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划分培训内容;二是不同机构类型的维度,按照期货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实体企业进行划分;三是人才培养梯次的维度,比如本科生、硕士生等。按这三个维度划分定位后,大商所期货学院和高校就可以按照各自所长填补空白。
增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是此次各方代表提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任达表示,很多高校老师并没有期货实际操作经验,在此方面是弱项,因此应把社会力量引入期货教学过程中,其中包括引进海外教学,学习发达市场交易人员的经验和理念。
另外,青岛分院代表、青岛证券期货业协会培训部主任孙萍表示,希望大商所期货学院能邀请业内知名的操盘手指导从业人员提升实战能力,使期货经营机构能建立一支有较强产品设计能力、期现结合能力、实盘交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除此之外,进一步深入产业也是各方代表的诉求。“怎么更加接地气、向‘实’拓展,尤其是加强产业链培训,是今后期货学院可以突破的一个空间。”深圳分院代表、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会长黄禧说,在深入产业的研究上,分析师存在短板,培训内容如果能够补齐这块短板,将使其大大受益。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