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品市场上周五晚间出现大幅波动,外盘市场也未能幸免。上周五下午,外盘棉花以及有色品种已经开始下滑,国内夜盘开始后,外盘主力合约加速下跌。 其中,ICE棉花主力合约虽然当日最高触及71.44美分/磅,但最终收跌于68.52美分/磅;COMEX期铜一度大涨至2.7380美分/磅,但在下午6时以后开始出现回调,随后一度跌幅超过4%,当日最终收跌1.6%;伦铜在下午5时之前保持一路上扬,盘中大涨超过7%,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盘中涨幅,但在晚间9时30分以后伦铜与沪铜一样出现“跳水”,从当日高点6000美元/吨以上最低跌至5506美元/吨,最终收跌1.03%,结束了连续一周多的涨势。 “单从行情来说,这次大跌其实是可以预见的。”亿信伟业投资公司董事长郝丹向记者表示,此前的大涨行情是有些极端的,已经走到末端,对市场敬畏者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此外,移动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工具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范围迅速扩大,而传播时间大大缩短,对行情大涨大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郝丹认为,大家的策略和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一些辅助性交易工具,散户也能做止盈止损的设置,包括机构投资者,还有一些量化交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策略同类化。策略同类化会造成一个触发点,这个点上的量可能超出市场的承载。“如果大家都在同一点止损,就无法止损,毕竟市场没有那么多的承接。” 永安期货北京研究院副院长任新普表示,年初至今的部分商品反弹是有基础的。首先,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为煤炭等行业提供了价格上涨的条件;其次,季节性、周期性需求因素带动了价格上行的速率;最后,年初至今某些品种在大幅上涨之后仍然处于贴水状态,说明期货并非现货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就棉花而言,其全球供应都属于宽松状态,虽然近期国内下游企业在需求上有所恢复,出现部分补库,但市场上总体仍是观望者居多。其价格上涨实际上并没有强有力的逻辑支撑。”任新普说,目前国内棉花市场在全球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内市场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外盘棉花交易者会谨慎考虑相关风险。 有色品种也面临类似的窘境。“目前铜需求有所回暖,但也要看到供给在逐步增加。有色品种最近上涨步伐确实有点过快。”有分析人士表示,从基本面来看,铜价反转的时间点还没有到,此次铜价持续回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上海鸿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军也认为,今年突然增加大量的基建,却没有这么多的产能去满足,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价格上涨来抑制需求。随着供应慢慢恢复,供应和需求逐渐平衡。 林军认为,“双十一”当晚商品价格宽幅振荡,是上涨过程中的一次调整。特朗普上台,预计未来美国基建投入也会很大,明年大宗商品市场还是一个很牛的市场。 “但细看,一些品种的上涨并非属于供不足需,比如棉花、玉米、沥青等。”他提醒,供需错配是某些品种的上涨原因,但并非全部。前期国内期货市场连续上涨,市场风险集聚,上周监管层频频出手稳定市场,政策调控的基调已经确立。 短期看,多头情绪受到打压,对现货价格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徐小庆认为,叠加需求淡季的到来,商品价格年内高点或许已经出现。“展望明年上半年,商品上涨趋势并没有结束,驱动力会从供给转向需求,PPI上涨的压力会开始向CPI传导。”他表示,和消费联系密切的原油、农产品可能是后期热点。此外,铜、橡胶这些过去供给相对过剩的商品也会受益于需求的改善有更好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