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建立长效机制 深化模式创新

        2016-11-07 00:00:00    
 
 多方代表齐聚“春城”探讨“保险+期货”

  在11月5—6日于昆明举行的“第五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论坛”暨“保险+期货”专题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和专家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的作用,有效管理农业市场风险,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保险+期货”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6日上午举行的“保险+期货”专题座谈会,结合“保险+期货”操作模式、操作方法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专门邀请了来自保险行业、期货行业及农业系统的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探讨。
  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
  在5日举行的“第五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深入解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陈锡文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完全是结构调整问题,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如果我们不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竞争力上不去,就不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产品就不会有市场。中国农业继续发展,重点应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意。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扶持,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当日举行的论坛上表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风险呈加大趋势,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知识普及。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主动学习市场化风险操作,主动利用价格保险、农产品期货等现代管理工具,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二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农业部有关司局会同试点省地方农业部门,主动对接证监会、保监会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完善试点操作办法,共同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要大力探索“以销定产+价格保险”模式。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研究大连商品交易所探索的“订单农业+场外期权+期货市场”模式,如果可操作、风险可控,在下一步 “保险+期货”试点中推广。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当日的论坛上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领域先后探索了“订单农业”、“粮食银行”、场外期权、“保险+期货”等风险管理业务模式。今年以来,证监会又联合农业部、保监会在前期探索试验的基础上,指导期货交易所、保险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以及涉农企业,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为改革完善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大商所以玉米和大豆为试点品种,支持开展12个试点项目,要求每个玉米试点项目现货量不少于1.5万吨,每个大豆试点项目现货量不少于1万吨,都是去年的5倍。郑商所也首次启动了“保险+期货”试点,并选择棉花和白糖作为试点品种,确定了10个试点项目,涵盖了8个省区。同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试点项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效创造了条件。他表示,证监会将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积极探索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新渠道、新机制。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论坛上介绍了近些年来保险行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的成效。陈文辉说,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开办区域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品种达到189个,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96万亿元,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2.3%,农业保险赔款支出260.1亿元,约占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的9.6%,是国家农业灾害救助资金的7倍。价格保险试点已扩展至31个省份,承保品种涵盖生猪、蔬菜、主要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等4大类近50个品种。
  多方面协作推进,深化模式创新
  “从目前政策环境和农业内在发展看,都需要稳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在6日举行的“保险+期货”专题座谈会上,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刁新育如是说。
  刁新育表示,政策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表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农业部也已认识到“保险+期货”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而且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另外,农业部和财政部已联合起来为该项目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有助于试点继续稳步扩大。从我国农业内在发展看,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有金融市场的支持,“保险+期货”是一个非常好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模式,有助于控制和防范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中的价格波动风险。
  中国保监会财产监管部副主任何浩认为,“保险+期货”模式鼓励行业创新,探索价格风险的转移方式很有意义。今年以来,已经有8家保险公司获得了“保险+期货”试点批复,在全国12个省份已经开展了试点,涉及大豆、玉米、鸡蛋、白糖、棉花等品种。他表示,保监会将不断争取各方支持,把试点做成功,争取可复制,可持续。
  座谈会上,来自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保险+期货”试点地区的代表针对当前“保险+期货”发展形势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黑龙江省农委市场处处长戴晓东说,黑龙江地区试点主要有嫩江模式、克东模式等,目前来看试点成果显著,一是提高了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意识;二是“保险+期货”模式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试点模式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得到了农户的积极支持。他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建立“保险+期货”模式的长效机制,使农民、参与企业都能获得收益,这需要国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在他看来,“保险+期货”试点的推广工作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安排,需要从对农户期货知识培训、期货市场监管、期货产品创新等方面协作推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德地在座谈会上介绍,去年以来,人保财险就开始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推出了玉米、鸡蛋期货价格保险,为农户农业生产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供了全新的保障思路。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公司进一步推动“保险+期货”业务发展,积极联合期货公司探索玉米、大豆、鸡蛋、棉花、白糖等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并陆续在北京、辽宁、吉林、江苏等地进行了尝试。在下一步工作中,王德地建议,完善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机制,尽快出台保费补贴政策,同时应做好业务发展规划,明确价格保险归属领域。
  “从过去两年的试点经验看,在‘保险+期货’项目设计中,在保障农户收益、控制运作成本和市场价格波动方面,‘保险+期货’模式稳定持续运行完全没有问题。2016年,我们在保险期限方面设计了6个月期限,大豆价格设计在3800元/吨,相对于农民300元/吨的种植成本来说,可以保障农民500元/吨左右的收益。从运作成本看,每吨大豆保费占大豆价格的4.5%,远低于国际市场流行的模型运行价格水平。”浙商期货总经理胡军说,从今年的运行效果看,对冲成本要优于国际通行成本,可以适当扩大试点范围, 增加试点数量,提高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承保数量。她同时建议,保险公司应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可考虑在某一试点项目中尝试保险合约及农业保险合同的创新设计,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