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公司频遭“挖角”
随着风险管理业务的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公司对期现结合型人才的需求骤增。据了解,永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员工已经从最初的15人增加到目前的70人。风险管理公司大举增员的背后,是现货企业和风险管理公司“抢”人才的无奈现实。 “我们公司正在不断地引进研究员,但同时人员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不断有其他公司把我们的人才‘挖走’。”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暨场外衍生品论坛上,热联中邦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热联中邦)董事长劳洪波表示。 “对我们来讲,场外期权人才是非常紧缺的,我们刚刚开始做套利和套期保值,场外期权这一块的力量需要补充,期现结合型人才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期货投资部总监刘安富说。 事实上,人才培养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热点议题。“期货公司分析师有短板,他们对现货行业了解相对有限,这对行情判断以及后续服务有一定影响。”鲁证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孟宪强说,期货研究所在培养人才时一定要让分析师贴近现货,只有贴近现货,分析师才能给实体企业提供“接地气”的风险管理方案。 此外,在国内期货市场上市品种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分析师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产业与市场部负责人陆丰表示,“如今是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吸收、分析、整理是每个品种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品种的上市,期货分析师不得不做‘多面手’,要从零开始,成为新领域的专家。” 永安期货杭州研究中心负责人王金表示,“现在一些期货研究所的主要工作还是行情分析,我们会做一些对冲套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盘面机会研判上。” 此外,实体企业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的,单纯的期货保值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要为他们设计一些场外期权进行保值,而有些企业可能不仅需要保绝对价格还要保区间或者保均价,这都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金说。 在期货公司加大创新业务投入的背景下,分析师的定位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部分期货公司研究所也开始向资管、风险管理公司等业务输送人才。 孟宪强表示,2014年以来期货公司创新业务发展迅速,这对期货公司的研究与交易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师的职责和定位也随之转变。“原来期货分析师只是给客户提供行情研判、数据分析以及投资建议等,现在还要服务于公司内部的创新业务,有些分析师甚至直接参与这些业务。”他说。 王金认为,部分期货公司的投资咨询业务一直没有起色,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投资咨询产品没有和企业的需求真正结合起来。因此,对于分析师来说,期货研究一方面要和现货子公司业务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与产业相结合,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 王金表示,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实体企业这方面的需求其实非常大,风险管理公司现在很大一部分需求还未满足,这就需要期货公司的研究人员和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现有的产品在满足实体企业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企业生产原料是原油,产品是汽油、柴油、芳烃等非标产品,原油价格波动非常剧烈,这些产品的套保需求其实非常强,如何利用场外衍生品工具进行套保就值得深入研究。”王金说。 “我们在思索如何像流水线一样培养急需的、符合我们理念的研究员+现货负责人,即两位一体的人才。”劳洪波说,如果一个研究员到任何一个点上,都能与相关现货负责人进行互换,期现结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实现了。 除了顺应创新业务的发展做出转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投资收益也是不少期货公司努力的方向。比如永安期货以及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与研究结合程度就非常高。 对此,南华期货副总经理、研究所所长朱斌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期货公司的研究应该靠需求来驱动,投研结合。如果是供应驱动,也就是做出研究之后找需求方的模式,研究的方向可能不一定与市场需求完全匹配,导致研究走很多弯路。” “如果需求能跟研究紧密结合的话,公司的研究就会走得更快,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朱斌认为,由投资引导研究方向,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中,研究方向取决于投资需求或服务的投资者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比如现在很多投资者做套利,研究方向主要是利差等方面,量化投资则更多倾向于金融数据的研究。”他说。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