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数据不及预期 工业通缩压力犹存
国家统计局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3%,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放缓;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4%,降幅均与上月持平。 受物价数据不及预期影响,昨日商品期市多数品种走弱,有色金属遭遇重挫。主力合约中,胶合板封跌停,沪铝跌2.79%,沪锌跌2.18%,玉米跌 2.27%。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工业领域通缩态势仍在延续,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并未缓解,政府稳增长政策力度仍需加码。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认为,食品价格回落是10月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分类项目涨幅变升为降,如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 15.8%和4.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1.6和5.7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分类项目同比降幅扩大,如蛋和羊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8%和7.0%,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3.6和0.6个百分点。 此外,市场人士认为,PPI连续44个月同比下降,也不断向CPI传导,非食品价格因此缺乏上涨动力。 在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看来,PPI持续下降表明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工业领域的通缩风险有所加剧。有效消化过剩产能,防范可能传导到消费物价上的整体性通缩是当务之急。 “工业部门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等行业深处通缩困境。”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通缩风险显著,隐有恶化趋势,宽松加码刻不容缓。 一德期货首席经济学家郭士英认为,当前CPI和PPI处于下降通道,通缩压力有所加大。预计高频度的稳增长政策只能起到托底作用,市场主导的经济下行压力仍未减轻。后期焦点是汇率和房地产的稳定性以及为此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他认为,美元再次进入主升浪,本已具备内在下行压力的人民币汇率将再次承受外来压力,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行风险值得系统关注和评估。 未来PPI走势成为昨日专家分歧的焦点。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由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预计2016年CPI将维持低位,PPI则保持通缩态势。2016年CPI涨幅预计将为1.3%,PPI则受到制造业去产能影响,或将持续为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在低位振荡中整体趋势性下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并仍有走低的可能,输入性价格下降带来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降幅继续扩大,并影响PPI走势。在去产能压力和输入性通缩延续的情况下,预计未来PPI同比跌势延续。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则认为,PPI同比和环比均持平于上月,或表明通缩已成强弩之末。从边际角度而言,未来通缩将不再加深,目前处于底部振荡的状态。如果12月美联储加息落地,不确定性消失,将会进一步推动上游CRB指数和中国PPI的见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