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发展看, 将使中资银行业务更趋完整
背景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实体企业的需求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国,大宗商品消费量约占全球的20%,多种商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境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变化。连接我国西部的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可能推动钢材、金属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中资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对冲价格风险越来越有必要。中资背景金融机构相比海外金融机构更了解中资企业的需求,中资企业在投资欧洲等境外市场时,倾向于中资背景金融机构,以避免泄露商业机密,被海外基金“围剿”。我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对金融支持方面的更高要求。对许多“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而言,其长期投资的收益率等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需要利用衍生品工具对冲风险。另外,大量实体企业“走出去”承包工程,建高速铁路或开展产业合作,都需要金融企业提供前期融资、信用担保以及资产价格风险对冲服务。 围绕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服务重心,正在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处于对自身业务调整的需要和应对日渐上升的监管成本及监管部门强化对自营交易的限制,国际大投行开始缩减交易规模。与此同时,亚太地区许多银行开始扩张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和金属业务。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全局服务逐渐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然而,与进口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中国还不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强国。现阶段大宗商品定价权依然掌握在金融服务业发达、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活跃的欧美国家手中,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使我国企业在面对进口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进口成本高企。 在国际大行纷纷退出大宗商品交易领域之际,中资金融机构也通过成立或收购公司涉足大宗商品交易,在大宗商品定价上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将为国内企业或其他机构进行海外商品投资提供便利。中资银行体系依托自身全球一体化平台和境外机构多牌照优势,打造贸易金融、清算结算、公司金融、现金管理、投资银行、全球市场、跨境人民币等跨境产品线,增强交易业务线全球服务的能力,通过全球联动的金融服务机制为中国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中资银行进入境外大宗商品业务的必要性 拓宽业务领域 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大幕”逐渐开启,多家银行正在积极布局和尝试,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机遇和新阶段,尤其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银行业混业经营步伐将提速。而受目前国内监管政策限制,中资银行总行在直接进入境外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领域仍存在障碍。如通过境外投行子公司作为发起主体来设立境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将有利于中资银行充分利用和发挥境外子公司现有的牌照和资质方面的优势,加大中资银行在全球主要商品交易所的参与度。 完善业务布局 从长期发展看,加强大宗商品业务将使中资银行业务更趋完整,有利于推进银行各业务条线的专业化,助力中资银行机构向客户提供PB(Prime Brokerage)业务。 PB业务主要是指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对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专业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包括集中托管清算、后台运营、研究支持、杠杆融资、资金募集等,是欧美国际投行发展30多年的成熟业务,是国外投资银行向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全业务链服务的典型模式,也是体现投行业务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领域。有条件的大型券商、银行通常围绕机构客户服务体系打造和布局PB业务,大力开发专业机构客户投资者群体,以进一步推进证券商品衍生品业务和综合托管服务的协同发展,推进银行机构客户业务的转型升级。 增强同业竞争实力 当前,国内银行在做大商业银行结算及融资业务的基础上,开始引入投资银行的交易业务,加快商投行的业务融合,借鉴外资先进同业的经验,完善大宗商品业务的投资银行平台建设,成为国际各大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为客户提供场内外衍生品以及实货交易服务。 中资银行大宗商品业务及市场分析 与中资期货公司从事单纯的期货经纪业务不同的是,中资银行具有资本实力雄厚、内控制度完善、合规与风险管理水平优越的优势,因而无论是从业务的广度还是从业务的深度都将远远超越前者。 全球清算业务 获得国际各个交易所交易、清算会员资格是中资境外金融机构近年来竭力争取的项目,有利于规避清算商破产风险,增加中资金融机构有跨境投资需求的国企及央企客户仓位的隐秘性。在取得境外交易所交易清算会员资格方面,中资银行极具优势,而中资背景的FCM、对冲基金、产业客户都希望成为中资银行的客户,代理其全球场内场外交易的清算业务。 场外OTC业务 自2001年5月《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共有31家国有大型企业获准参与境外期货套期保值,其中央企仅16家。国内大型企业在境外场内市场进行交易,容易暴露仓单和实际头寸,从而可能遭到国际资本的绞杀,因此很多央企将部分保值头寸转移到场外市场。除这些已获得去境外从事套期保值业务资格的企业外,还有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这样的渠道,也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对其原材料或货物进行保值,而场外远期交易业务则为诸多企业提供了在境外大宗商品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渠道。同时,考虑到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境外套保和融资需求。 财富管理及投资策略服务 中资银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通过“捆绑”境内外优秀对冲基金经理,与私人银行部门合作,向高净值客户提供与其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资管产品。充分发挥中资银行研究部门、经济专家的研究能力和信息优势,还有银行网点触角分布的广度、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为资管产品及高净值资产专户、产业客户提供宏观分析、行业分析研究报告以及套期保值、套利及对冲交易策略。 境外大宗商品平台是中资银行大宗商品业务重要组成部分,与银行相关业务条线互补联动,发挥协同效应 中资银行境外大宗商品平台建成后,可以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现有及潜在客户资源与授信优势,在风险隔离、风险可控、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与银行相关部门协同,形成授信业务与套保交易及风险管理业务相得益彰的互补成长模式。 中资银行布局大宗商品业务实例分析 以中银集团为例,其旗下的投资银行业务载体——中银国际,成为首家取得CME、LME和ICE清算会员资格的中资机构,在伦敦、纽约等大宗商品中心设立了商品机构,建成了全球化运营网络,交易系统连接全球各大商品交易所,可为中国及全球的资源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和交易平台,提供包括商品场外交易、商品期货经纪、融资及实货贸易等在内的多元化大宗商品服务以及专业的商品行业研究报告,中银集团通过中银国际实现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在境外大宗商品业务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完善了集团大宗商品业务的全球战略布局。 工银收购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 60%股权,标银公众是标准银行通过子公司标准银行伦敦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银行机构,总部在伦敦。收购完成后,新公司将成为一家专注于全球交易业务的银行,通过其在伦敦、纽约等地的分支机构,为全球客户提供商品、外汇、利率、信用、股权等交易服务,该次收购是工银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 建银控股的建信信托以现金方式认缴良茂期货新增注册资本, 该次交易的完成为建设银行再添完整的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业务平台,建行将成为首家拥有境内期货牌照的国有大型银行集团,期货子公司将依托集团优势,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工具,为建银集团的广大客户提供投资及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建设银行在10月23日公布,将收购英国金属交易公司(Metdist)的大多数股权,成为可进入LME公开喊价圈内交易的第二家中国公司,建银国际将凭借即将获得的中资银行系唯一LME圈内会员地位和庞大客户群,致力推动LME业务快速发展,此次交易,是建设银行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结算服务领域的重大突破,它既是实施建设银行布局全球大宗商品领先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银行产品和市场的自然衍生,建设银行正在构建的国际化战略蓝图日渐清晰。 平安证券通过平安期货公司下设商贸公司,计划通过和集团内银行、信托等机构协同合作,开展大宗商品交易及融资业务。 除此之外,兴业银行通过兴业信托投资公司在宁波收购了杉立期货,民生银行则在香港以配股的方式入主华富嘉洛。 可以说,建设符合自身整体业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境内外大宗商品交易或融资类平台,是中资银行顺应大宗商品业务蓬勃发展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