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办相关负责人解读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1月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吹风会上披露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诸多细节,从而让社会更深入了解这一指导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路线图的亮点和看点。 吹风会上,不少媒体关心,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测算的今后每年GDP增速要达到6.523%是不是“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的底线目标? 杨伟民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如果今年增长7%左右,则“十二五”五年增速是7.8%,要实现翻番目标,“十三五”期间的增长速度可能需要在6.5%以上,因此,6.5%的增速只是一个测算依据,并不是一个目标。 他指出,按照我国制定规划固定的程式,中央提出建议,最后国务院提出规划纲要,报明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我相信发展目标肯定会充分考虑到实现翻番的要求和6.5%的底线,但是6.5%本身并不是目标,最后的目标怎么确定,还要到明年3月份确定。” 此外,他强调,“十三五”规划建议虽然不是未来五年改革的系统性文件,而是发展的系统性文件,但也讲了很多新的改革内容和举措。其中,最应强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这是三个关系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动力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环境的重要改革。 谈到“十三五”啃硬骨头,杨伟民说,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值得关注。 杨伟民说,我国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城镇化率比较高,但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现有城镇7.5亿常住人口中有2.5亿左右的人没在城镇落户,没能在城镇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 他指出,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农民工增速下降。未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会放慢,城镇化率将取决于进城农民工的数量。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杨伟民说,农民工市民化或者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在宏观上、全局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改革的关键就是农民工如何从现行的只就业不落户变成真正和城市居民融入到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