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新闻资讯

 

时事报道

注重资产配置规模大幅增长

        2015-05-12 00:00:00    
 

从年报中看上市券商2014年衍生金融工具投资

  近年来,随着国内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的丰富,券商自营投资不仅涉足多种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期货日报记者近日统计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和长江证券等20多家上市券商的2014年年报发现,主要上市券商2014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上的投资规模较2013年大幅增长。除惯用的利率互换、权益互换、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工具外,多家券商已试水场外期权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去年在衍生金融工具上的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但大多数上市券商的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由2013年的“盈利”转为“亏损”。
  对此,有行业人士表示,券商自营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多用于套保或对冲风险,应从券商自营业务整体运作情况来客观评价衍生金融工具投资。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与2013年相比,主要上市券商自营2014年配置衍生金融资产的规模大幅增长。以中信证券为例,该公司2014年使用的五类衍生金融工具合计名义金额从年初约1154.92亿元增至年末的2046.20亿元,增长77.17%左右。
  分工具看,主要上市券商自营投资利率互换、权益互换和股指期货等工具的名义金额均大幅增长。据统计,2014年,广发证券的利率互换名义金额从年初的52.5亿元增至年末的236.55亿元,权益互换从100万元增至40.89亿元;华泰证券的利率互换名义金额从年初的7.2亿元增至年末的148.56亿元,权益互换从1亿元增至39.42亿元左右,持有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从41.85亿元增至67.68亿元;招商证券的利率互换名义金额从年初的36.2亿元增至年末的139.5亿元,权益互换从11.85亿元增至87.19亿元,股指期货从21.98亿元增至30.73亿元;光大证券的权益互换名义金额从年初的0增至年末的14.05亿元,股指期货从2.1亿元增至12.66亿元;海通证券利率互换名义金额从年初的39.22亿元增至年末的99.50亿元左右,股指期货从65.91亿元增至76.13亿元左右。
  股指期货在券商自营投资风险管理中发挥出的作用,也激起了各家券商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热情。2014年,招商证券的国债期货名义金额从年初的0.96亿元增至18.96亿元;海通证券从0增至11.66亿元;光大证券从0增至1934.23万元;国金证券从736.47万元增至2.19亿元。截至2015年3月13日,共有40家证券公司参与了国债期货交易。
  期权工具方面,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已经试水。截至2014年年末,华泰证券的股指期权和场外期权的名义金额分别为1092.3万元和1亿元;海通证券的场外期权名义金额达150.82亿元,场内期权名义金额26.11万元;光大证券的期权名义金额为7870万元。
  此外,广发证券自营还投资了境外期货市场。截至2014年年末,广发证券投资美国股指期货的名义金额约376.74万元。
  券商对冲意图明显
  上市券商2014年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如何?记者按照专业人士的意见,将上市券商2014年年报中按合并口径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中的“处置衍生金融工具收益”(即公司持有期间已经处置或出售的衍生金融资产所获得的损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公司仍持有的未被处置或出售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衍生工具的市值变化)中的“衍生金融工具”数据求和,来大体反映券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主要上市券商在衍生金融工具上的投资多呈亏损状态,亏损最多的上百亿元。与2013年相比,多数上市券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由“盈利过亿元”转为“亏损过亿元”。
  2014年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上,华泰证券亏损32.06亿元,而上年盈利3.51亿元;招商证券亏损31.06亿元,上年盈利2.59亿元;海通证券亏损18.6亿元,上年盈利18.02亿元;广发证券亏损9.54亿元,上年盈利6.89亿元;光大证券亏损5.88亿元,上年盈利3.39亿元;长江证券亏损4.95亿元,上年盈利1.07亿元;兴业证券亏损1.59亿元,上年盈利1.37亿元。行业龙头中信证券2014年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亏损约106.76亿元,而2013年实现盈利约11.15亿元。
  不过,这些券商的自营收益去年大幅增长。据媒体之前报道,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兴业证券、长江证券、光大证券、国金证券、山西证券等15家上市券商2014年的自营业务收益约346.24亿元,较上年大增129.09%。其中,中信证券以102.04亿元的成绩位列榜首。
  对此,华南地区某大型期货公司财务总监向记者解释:“衍生金融工具是券商自营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去年‘股债双牛’的行情中,券商自营收益较好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出现亏损,说明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对持有的金融资产现货头寸进行套期保值或对冲的意图明显。”
  中信证券在其2014年年报中称,公司另类投资策略更加多元化,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在境内外市场寻找交易和套利机会,获得与传统资产低相关、低风险、稳定的投资回报。据了解,中信证券已开展的策略包括境内外组合对冲基金投资、股指期现套利、统计套利、基本面量化和可转债套利等。
  探索多元化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除了广泛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外,还积极开展贵金属、大宗商品业务。早在2013年12月,海通证券就获准开展黄金现货合约自营业务。去年以来,又有多家上市券商获得黄金现货合约自营业务资格,使其自营业务可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4年1月,中信证券获得黄金现货合约自营业务资格。同年11月,华泰证券获得该业务资格。今年2月,广发证券获得黄金现货合约自营资格。之后,招商证券和光大证券也先后获得黄金现货合约自营资格。
  广发证券在其2014年年报中称,公司将搭建国际化FICC平台,做大交易金融资产规模,打造FICC业务团队和业务链,首先积极落实境内的外汇、贵金属、大宗商品等业务资格。
  对于2015年的计划,多家券商认为,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全力打造和发展FICC业务为重中之重。中信证券表示,公司另类投资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交易策略,积极把握境内外多市场、多资产类别、多种投资工具所提供的投资机会,使收入来源多元化,稳定提高收益率。另外,公司还将重点做好交易所期权、场外期权、股票挂钩收益凭证等非线性产品。
  海通证券称,公司2015年将做大国债期货套利交易、利率互换交易规模,通过创新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打造公司FICC业务平台。
  光大证券则称,证券投资自营业务要加快职能转型,全力推进权益与FICC业务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山东红苗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