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了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逐步显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中国经济,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创新驱动将替代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实体经济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此时更需要加强发展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近几年我国衍生品市场从以前的单一商品期货扩展到现在的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和期权并存。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已经推出了涵盖农产品、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期货品种,并且大部分开启了夜盘交易。金融衍生品方面,陆续推出了沪深300指数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ETF期权、10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 指数期货、中证500指数期货等。 虽然品种体系日益丰富,但按照国外经验来看,目前我国场内交易的品种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场外衍生品的需求量也将更大,而国内场外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将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胡俞越将在第九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暨首届场外衍生品论坛上为我们分享相关的研究成果。 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迎接新常态,是本届分析师大会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大会将针对如何构建场外衍生品交易结算平台、衍生品产品设计、做市商机制等问题进行交流。场外衍生品的发展作为场内衍生品的有机补充,其灵活性更强,能针对客户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不同的衍生产品,帮助客户有效对冲风险。 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是对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有效补充,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期货公司是专门研究衍生品的金融机构,借本次分析师大会,我们可以聆听到专家学者及业界专业人士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独到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