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首页
 

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教育

全球ETF市场的发展状况与经验

        2015-03-10 00:00:00    
 

    美国保持绝对领先地位,欧洲自2002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

   

  美国

  目前全球ETF数量超过300种,投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有产业型、区域型、国家型、特殊型ETF,金融、科技、工业、医疗、地产、媒体及公共事业等产业也都有ETF可供交易,投资标的相当多样化,在传统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与股票等理财工具之外,给投资者提供另一种稳定性高、介入门槛低、交易成本小、流动性高又无须太多专业知识的金融商品。
  另外,ETF交易成本低且透明度高,具有贴近追踪指数的特性,可以说是国际大型机构法人投资的必备资产,因此以全球ETF为主要标的组成的共同基金普遍受到专业机构法人的高度认同。事实上,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公司,目前不但发行了新的ETF,更打算将原有的指数联接基金,慢慢转为ETF的型态。
  美国是ETF的发源地,也是目前ETF最大的市场所在。2000年,ETF取代指数基金和科技股基金成为美国基金市场的新宠,就发行数量以及资产规模来看,ETF在2000年以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9年年底时,美国本土仅有32只;资产总额也仅有359亿美元),到2002年年底,全美发行的ETF数量已经超过116只,资产规模也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4年年中,上述数字更增加到 134只与1650亿美元。其中,巴克莱国际管理公司在近年大量发行ETF,多达112只,资产规模高达870亿美元,占全球ETF市场的37%,一举超越道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ETF管理人公司。
  道富集团目前管理的ETF多达36只,资产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占ETF市场的26%,其中更包含全球最大的ETF——SPDR。以单一ETF资产规模分析,道富集团发行的ETF普遍都能拥有较高的资产规模,这是因为其发行的产品多为与大盘指数联动的ETF,这些ETF多搭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在各式交易上都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也最为投资者所熟悉,因此更能获得青睐。

  欧洲

  ETF在欧洲的发展并不像美国或加拿大那样顺利,ETF在欧洲推行之初,由于欧洲自动化证券买卖机制(DOT)的发展程度不如美国健全,使欧洲投资者必需面对较为繁复的程序,加上欧洲ETF的管理费比美国略为偏高,因此欧洲投资者并未深刻了解ETF的好处。
  此外,欧洲监管机关的规定也与其他国家大不相同,让许多ETF的开发商必须重新适应,例如巴克莱的金融时报100指数基金是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而美林的欧盟50指数基金(Euro Stoxx 50)则是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上述ETF的注册地都在都柏林,这就形成ETF第一次在其成分股买卖及交收市场以外的地方注册的现象。
   2001年1月9日,Euronext为ETF的交易创建了一个新市场板块——NextTrack市场,专门交易ETF。在NextTrack中,ETF 的正式名称是Tracker。NextTrack开设之初共有EURO STOXX 50 LDRS、STOXX 50 LDRS、Master Share CAC 40、iBloomberg European Technology等7只ETF挂牌交易。
  2001年2月7日,Euronext与美国证券交易所签定了谅解备忘录,成立合资公司相互挂牌并交易双方的ETF,并协议共同从事美国、欧洲及其他国际性ETF产品的开发与交易,且这项合作在美国与欧洲都具有排他性。
  德国方面,ETF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被称为XTF,2000年4月,法兰克福交易所特别成立了XTF市场,并推出DJ STOXX 50 LDRS及DJ EURO STOXX 50 LDRS这二只ETF,这是ETF在德国的开端。其后,ETF在德国迅猛发展,2001年年底时,德国已经有20只ETF挂牌交易,到2004年年中时,德国已经出现63只ETF,成为全球ETF挂牌数第二多的国家。德国甚至发展出所谓主动积极型管理的ETF (美国Profund基金管理公司也曾向美国证监会申请了积极管理型的ETF,但是并未获得批准),进展相当惊人。
  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则在2000年时设立了一个专门提供金融商品交易的Extra Mark市场,这个市场的第一只商品就是ETF。截至2004年年中,共有13只ETF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002年一季度,欧洲一共出现21只全新的ETF,基金资产净值同时增加了13亿美元(总资产超过70亿美元),成为同时期全球ETF发展最迅速的地区。ETF自2002年起在欧洲突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源于两件事情:一是美国“9·11”事件;二是安然与世界通讯等大型企业的丑闻,上述事件的发生让机构型投资者清楚认识到分散个别企业风险的重要,而在成本和投资组合分散考虑之下,欧洲的机构型投资者开始大量运用ETF来使资产配置更方便、更有效率并符合成本效益。

  新加坡

  新加坡在2000年开始发展ETF,2001年5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GX)与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签约筹组联合公司,开始将在AMEX上市的ETF商品在SGX进行跨国交易。当时SGX推出的五只ETF分别是S&P 500 SPDRs、DJIA DIAMONDS、iShares S&P 500 Index Fund、iShares MSCI Singapore Index Fund、iShares Dow Jones U.S. Technology Sector Index Fund,这五只ETF的结算交割由美国证券集中保管公司(DTC)及新加坡中央托收公司(CDP)共同进行,举例来说,投资者可以在新加坡买入ETF,然后在美国售出,反之亦然,完全实现投资者北美、亚洲交易零时差的梦想。
  2002年4月17日,道富集团推出了一只受到市场欢迎的ETF,这是一只复制香港盈富基金优点的ETF,与之前新加坡ETF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完全追踪当地投资者所熟悉的指数(海峡时报指数),因此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者进入新加坡的ETF市场。新加坡上市的ETF以美元进行买卖与清算,结算交割期与一般股票相同,都是T+3日。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股市交易量并不大,甚至许多海峡时报指数成分股都有流动性的问题,加上期货市场交易量也不大,对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套利活动可能会有无法成交的风险,因此,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ETF特别采取优化组合的方式来建立基金投资组合,这是全球ETF中极少数没有采取完全复制建构投资组合的ETF,但是这种因当地环境做出应变的设计,却获得投资者极高的认同,也突显出ETF不拘泥于特定模式的适应性。

  日本

  ETF在日本被称为“股价指数联动型投资信托受益证券”或“上市投资信托”,当年引进时,日本最大的用意是解决银行持股过多的困扰。
  2000年年底,日本金融机构的账面持股达到43兆5千亿日元,这个数字是日本金融机构自有资本(32兆6千亿日元)的1.3倍,由于账面持股超出自有资本过多,在2001年第一季度日股大跌时,日本的金融机构就因此受到严重拖累而影响稳定。
  然而,份额如此庞大的股票如果释出市场势必对二级市场造成第二波冲击,因此日本的自民党、公明党与保守党三大党在2001年3月共同协商推出紧急经济对策,提出“证券市场报告”,有关证券市场导入上市投资信托的议题正式被提出,用意在吸纳金融机构释股。这项经济对策加速了日本推动ETF的脚步,到了当年 6月6日,日本金融厅修正“投资信托事业相关法令”,正式核准ETF商品上市交易。
  2001年6月1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与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式签定策略联盟备忘录(MOU),根据该备忘录协议,两大证券交易所将共同努力为ETF在日本的上市建立完善的基本架构与交易制度,并共同营销与开发投资客户。
  另外,大阪证交所(OSE)也在2001年7月13日推出了Daiwa ETF-Nikkei 225与Nikkei 225 Exchange Traded Fund(追踪Nikkei 225指数)两只ETF产品,而所有在日本上市的ETF,其上市交易规则、交易制度都与一般股票相同,交易时间也是集中市场正常交易时间(09:00到 11:00;12:30到15:00),投资者可以利用限价委托单及市价委托单两种方式进行交易,也可进行信用交易与借贷交易,涨跌幅限制、结算交割期(T+3)都与日本一般股票相同。
  目前日本证交所认可追踪的指数包括日经225指数、Nikkei300指数、TOPIX指数、 S&P TOPIX150指数、MSCI Japan指数、FTSE Japan指数、DJ Industrial Average指数与纳斯达克100指数等,虽然ETF在日本发展相当迅速,不过由17只ETF追踪8种指数可以发现,日本的ETF市场存在着市场分割的隐忧,部分ETF明显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也为ETF在日本的发展带来潜在的伤害。

  中国

  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报告,1997年之后,香港投资基金人口如雨后春笋般增加,至2001年,共有超过40万以上的香港居民投资基金,占成年人口的8%以上,且更有26%以上的投资者投资在指数基金。
  1998年8月,香港金融市场受到国际投机客攻击,严重影响市场稳定。索罗斯一面做空远期港币买进远期美元,同时大量做空恒生期指。索罗斯的策略是:同时做空港币与港股、期货。如果香港特区政府想要救汇率,就必须抛汇来拉抬港币,不过这么一来就会使利率大幅升高而影响到股市,因此就算汇市守住,投机客还可以从股市放空来获利。不过没想到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力守汇市,一方面自市场购入市值约150亿美元的恒生指数成分股(蓝筹股)来稳定股市,索罗斯因此败逃,但香港特区政府虽赢得胜利却也出现满手股票的情况,这些股票如果卖回市场,势必造成贯压股市的情况,因此就开放给全香港居民认购,将手中持股顺利出脱。
  中国的国有股减持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股市的最大因素,由于中国有99%以上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因此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化、民营化都较一般国家备尝艰辛。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第二季度就尝试与道富集团合作,以香港盈富基金的概念,利用ETF的产品设计模式,编制了China National Index指数,希望能够解决中国政府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有企业持股问题。
  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陆续编制上证180指数与上证50指数,为ETF的上市营造更为适宜的环境,经过不断尝试与改革,上海证券交易所终于在2004年获准推出中国第一只ETF——华夏上证50ETF,基金管理人为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山东省期货业协会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86号(经七路与纬一路口西南侧)11楼1103室   电话:0531-86131789 sdqhxh@126.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9037号-1 鲁ICP备19029037号-2 技术支持:红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