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玉米淀粉期货成功上市,大商所又增产业链品种新系列;期权筹备进展顺利,农产品期权上市条件基本具备;8个品种推出了夜盘交易。回首走过的2014年,大商所在品种、工具、市场等方面创新频频,亮点不断,为国内期货市场创新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品种完善丰富了产业链品种体系 2014年2月28日,聚丙烯期货上市,市场人士用“马不停蹄”来形容马年国内首个期货品种的上市。如果说聚丙烯期货的上市是对原有合成树脂品种期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那么玉米淀粉作为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下游品种,该期货品种上市则与玉米期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品种体系。 2014年12月19日,玉米淀粉期货成功上市。在玉米期货深受国家临储政策影响的背景下,市场人士对其寄予厚望。上市玉米淀粉期货,不仅能有效形成市场价格、服务避险,还有助于引导产业升级,尤其便于华北地区玉米相关产业企业替代玉米进行套保,对于“三农”服务也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全球市场上唯一的淀粉期货品种,其上市也体现了大商所从产业实际出发、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首创精神。 2014年,大商所还对农业品领域的谷物、畜牧、林业、果蔬等品种,工业品领域的化工、建材等品种及能源领域相关品种进行了研究储备;对温度、航运及商品ETF等指数产品进行了充分研究,力求持续提升大连期货市场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广度与深度。 期权准备工作就绪,新工具蓄势待发 在综合性衍生品市场建设方向下,期权这一市场工具较早地进入了大商所的视线。早在2002年大商所就展开了期权工具的研究工作,之后在交易所六期系统建设中,期权交易系统即成为其中一部分。2012年,大商所积极推进农产品期权上市准备工作。 经过努力,目前农产品期权上市准备就绪。规则制度方面,完成了期权交易管理办法和做市商制度等规则制度的制定;技术系统方面,除交易所自身的期权交易系统建设,2013年开始大商所积极支持和推动会员端的系统建设,2014年3月底,生产端的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市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方面,交易所发挥期货学院优势,与行业组织、市场机构进行合作,至今共开展27场期权培训,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大商所还与境外机构合作,将期权专家“请进来”,同时支持重点期货公司“走出去”参加境外期权培训,受惠培训人员近5500人次;大商所还开展了仿真交易,全部会员及17家做市商参与了期权仿真交易。
夜盘成功推出,交易步入常规 2014年7月4日,大商所棕榈油和焦炭夜盘交易成功推出;2014年12月26日,包括豆粕、豆油、豆一、豆二、焦煤、铁矿石共6个期货品种在内的第二批夜盘品种顺利推出,标志着大商所夜盘交易步入常规。 夜盘交易推出以来,投资者参与积极。夜盘成交量已占同期市场成交总量的40%,50%以上参与大连期货市场的客户参与了夜盘交易,其中棕榈油和铁矿石夜盘交易客户数占同期该品种交易客户数的83%和64%。 夜盘上市后,相关品种价格跳空明显收窄,日盘与夜盘价格对接良好。如棕榈油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跳空由夜盘上市前的均值0.71%下降到上市后的均值 0.31%,日内价格振幅均值从108下降到69,振幅比例降低36%,夜盘交易对吸收和转移国际市场价格传导风险的效果非常明显。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夜盘品种的选择上,大商所不仅以服务产业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着眼于各类主体更好地管理国际市场传导风险,更是在主动为优势品种的国际化做准备。 过去的一年,大商所还从“拓展清算服务领域、提升清算服务功能”的思路出发,以互换工具交易为抓手进行着场外市场建设,目前相关方案已初步完成。 面对新的一年,大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工具、新品种和新市场建设仍是大商所重心工作之一。大商所将根据证监会总体部署重点推动农产品期权上市并精心开展市场培育,将继续开展对涉农、益农品种以及工业、能源、指数等品种和工具的研究开发,同时继续优化夜盘交易规则制度,推动场外市场相关业务方案落地,从而抓住市场改革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