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专访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商所,极大地鼓舞了大商所市场创新发展的激情。过去的一年,大商所继续抓住期货市场改革创新机遇期,适应市场发展新形势,保稳定、抓创新、促发展,在品种创新、机制完善、市场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新的佳绩。新年开局,本报专访了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总结回顾2014年,展望新年改革创新方向。 期货日报:过去的一年,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期货市场加快改革创新形势下,大连期货市场稳健运行,获得了新的发展,请您总结一下过去一年大连期货市场的总体发展情况。 李正强:过去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和新“国九条”的颁布,使国内期货市场步入了改革创新、稳步发展的新阶段,国内期货市场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期。在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下,大商所坚持监管转型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按照年初工作部署,保稳定、抓创新、促发展,使大连期货市场实现了稳步健康发展,市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场运行发展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市场发展格局良好,实现了“量”和“质”的均衡提升。全年期货交易量单边达到7.7亿手,比上年增长9.87%;年末持仓量384万手,占全国期货持仓总量的42%,稳居全国市场首位;市场换手率0.73,市场在流动性提高的同时呈现出较强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市场运行格局出现新变化,品种和投资者结构双优化。通过上市、培育新品种,丰富完善了油脂油料、饲料养殖、玉米产业链、木材、化工、煤焦矿期货品种体系,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新品种和次新品种全面活跃,2013年以来上市的7个品种,去年成交量占同期全国新品种成交量的96%。在银期合作、专业机构投资者培育和调整业务对接资管、特殊法人客户等新举措下,机构投资者快速增长,市场参与结构进一步改善。 三是市场功能发挥和企业利用格局升级。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标价格改革推进、大宗商品价格波幅加大的形势下,市场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发挥更为突出。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步入新境界,基差交易进一步推广应用,场内产品与场外产品开始结合。市场人士称大连期货市场整体功能发挥进入了“2.0升级版”。 期货日报:产品和工具创新是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也关系着市场发展的战略布局,2014年大商所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正强:2014年年初大商所党委提出以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安全平稳为基础,大力开发新品种、新工具,建设新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年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 新品种创新方面,上市了聚丙烯(PP)期货合约和玉米淀粉期货合约,完善了石化和玉米产业链品种体系,使大商所上市品种达到16个;深入研究开发储备了一批农业、工业和能源领域产品,为向更多和新的产业领域迈进打下了基础。 新工具开发方面,从安全稳妥和服务“三农”出发,完成了大豆、豆粕等农产品期权合约规则设计和系统建设,在市场培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持续进行了期权仿真交易,农产品期权上市准备工作充分;商品指数产品研究及ETF产品开发等实现了新的突破。 新市场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场外市场建设,研究设计了以提供清算服务为核心,为各类场外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提供清算交收服务的业务方案。 期货日报:近年来大商所在优化规则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做精做细已上市品种方面做了诸多努力,2014年大商所在这些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效果如何? 李正强:在监管理念调整、深化市场发展规律认识和现货市场格局变化的基础上,去年大商所将市场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在优化规则制度、做精做细已上市品种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三步交割法”落地,实现了对原有市场基础制度的突破。去年7月,交易所推出了“三步交割法”,突破传统的一次性交割流程,将其优化为“卖方提交仓单、买方选货、配对结算”的新流程,有效缓解了买方接收仓单地点不确定性问题,增强了企业套保的积极性。 二是推行仓单串换,实现了对传统指定交割库交割的制度突破。在豆粕品种基础上新增豆油、棕榈油品种仓单串换,突破传统的货物在指定交割库交割的限制,以承担串换业务企业为链,极大地扩展了交割地域,创新性地引入产品代加工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交割的便利性,降低了交割成本,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机构场外业务的拓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放开会员持仓限制,实现对传统持仓管理的突破。交易所修改风险管理办法,突破了传统的持仓管理模式,放开了期货公司会员持仓限制,放宽了保证金梯度和套保套利持仓管理,同时延长了一般月份套保有效期,提升了市场效率。 四是推出夜盘交易,实现了对原有交易时间的突破。从增强市场价格有效性、更好地管理国际市场传导风险及市场国际化战略出发,突破原有交易时间限制,推出了8个品种的夜盘交易,使相关品种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另外,交易所还对LLDPE交割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PVC交割注册品牌制度、胶合板厂库交割制度,完成了黄大豆2号合约规则完善方案设计,全面推进做精做细已上市品种工作。 期货日报:多年来,产业服务一直是大商所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市场发展变化和期货业务创新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下,去年大商所在产业服务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李正强:过去的一年,大商所从企业避险需求增长和期货公司创新业务开展出发,一方面深化原有产业服务品牌,一方面与会员和专业投资机构一起探索新的产业服务模式,使产业服务持续深入。 产业企业培训更“系统”、产业大会更“产业”是去年交易所传统产业服务的一大特点。交易所依托期货学院平台,突出对全产业链企业培训和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使培训活动同时成为全产业链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继续打造产业大会等高端会议品牌,从会议内容和参会者结构上突出大会“产业”特点,使产业大会同时成为现货企业合作有效对接平台。 场内外产品结合、创新性服务模式多点开花是产业服务的又一突出特点。交易所以“银期合作”为抓手,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强化对产业客户的开发、产品提供和融资服务,建设产业风险管理金融新生态;推动期货机构与产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将场内基础期货产品与场外产品服务结合起来,探索出“新型粮食银行”、“订单+期货+场外期权”等产业和“三农”服务新模式,“三农”服务结出新硕果。 期货日报:您怎样看今年市场发展形势,请介绍下大商所今年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李正强: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持续深入推进,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更为迫切,微观主体避险需求也更为强烈。同时,当前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步伐加快,衍生产品结构体系建设面临新的突破,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相关业务逐步联通,期现市场融合发展要求更高,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和要求日益显化,市场功能发挥也面临全面深化和提升,国内期货市场迎来创新发展的全新形势和难得机遇。 对于大商所来说,当前还面临市场风险管理、投资需求多样化与产品、工具单一性的矛盾,面临投资者结构完善的要求与机构投资者培育不足的矛盾,面临较高的市场功能发挥和产业服务能力要求与市场机制、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矛盾,面临现货市场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与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不匹配的矛盾。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大商所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以产品与工具创新、市场体系完善和推进市场国际化为重点,以维护“三公”原则与市场正常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为保障,全面推进市场创新发展。 一是适应实体产业和经济的真实需求,着力推进品种和工具创新。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筹备上市豆粕、大豆等期货期权,做好上市后的市场培育,同时研究开发指数产品,改变市场单一工具结构,为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多样的参与策略。 二是适应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服务能力的要求,着力推进场外市场建设。发挥交易所清算服务核心优势,以互换等产品交易为抓手,搭建清算服务基础平台,推动场外市场建设,丰富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适应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趋势,着力推进机构投资者培育和产业客户服务。进一步调整业务和服务,对接证券、基金、信托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入市,改善投资者结构,让机构投资者这条“腿”长起来,同时推广产业服务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市场功能发挥。 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趋势,着力推进铁矿石等品种的国际化,提升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使大连期货市场品种和投资主体与相关品种现货市场国际化程度相适应。 总之,新的一年,我们希望通过开拓创新和不懈努力,抓住难得机遇,将市场改革创新举措有效转化为内在的发展动力,将大连期货市场创新发展融入中国期货市场和整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乐章,推动市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更好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服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稳定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