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

伴随五矿、东证、海航东银、迈科、国贸、上海中期、国海良时、东海8家期货公司完成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备案,截至2014年12月24日,共有33家期货公司成立风险管理公司。 自2012年年末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主的业务试点工作指引》至今,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放行已满2年。在2014年期货公司经纪业务继续萎靡不振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公司这项创新业务更是被寄予厚望。 而据记者了解,受制于人才、税收等方面困扰,在过去的2014年,除了浙商、永安、大地等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有不错收益外,多数风险管理公司利润甚微。“大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思路比较明确,他们既有发产品的优势,又有强大的股东背景支持。”国海良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吴友灿如是说。而那些成立没多久的风险管理公司目前还处于招兵买马、熟悉业务的阶段。记者统计,2014年共新增了13家风险管理公司,一些风险管理公司是去年12月才正式成立。 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风险管理公司目前仍处于业务摸索阶段,并未形成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记者了解到,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一方面在扎实业务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开展的深入,不少风险管理公司也将目光投向场外市场,寻求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日前发文指出风险管理公司可以在全国股转系统开展推荐业务和做市业务,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丰富了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企业的内涵。 虽然困难重重,但随着混业时代来临以及期权等新衍生品工具的呼之欲出,永安资本总经理刘胜喜表示非常看好风险管理公司的未来。“2014年风险管理公司整体运营良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也是为未来打基础,风险管理公司发展的大方向是好的。” 上海中期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朱君也表示,2015年市场会更好,“比如品种越来越多样化,市场波动性大了之后会有很多期现结合的利润点等”。 多数公司实现盈亏平衡 “金字塔”结构可以用来描述当前风险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2014年前11个月,浙商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浙江浙期税前利润约为3000万元,“这一数字在全部风险管理公司中也是排在前几名的。”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刘胜喜也透露,截至去年11月30日,公司税后利润达2050万元。 “除这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公司外,多数风险管理公司还在金字塔底部,盈利状况不佳,仅做到盈亏平衡。”吴友灿对记者表示。华南一家大型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也透露,公司2014年仅获得微小利润,“勉强盈亏平衡”。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那些取得好业绩的风险管理公司,不仅与自身努力有关,还与股东方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密不可分。某风险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的股东方2013年授予公司3亿元的资金额度。此外,期货公司研究院人才和营业部渠道支持也助推了风险管理公司业绩。 上个月刚完成风险管理公司备案的国海良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国海良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目前以打基础、积累经验为主。 “我们还在招兵买马,很多业务之前都没有做过,现在主要是学习阶段。”吴友灿表示,国海良时资本已于2014年12月开展了仓单服务和基差交易两项业务。他表示,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以及包括橡胶、焦炭都有很多机会,“哪里有机会,我们就会加大研究去做”。 虽然现状不是太完美,但上海中期风险管理公司上期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君非常看好明年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我们从2014年11月开始运营,主要做期现业务,包括期现套利、跨期、代理交割等。”他透露,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运营一个月就产生了一些收益,“预计明年利润点将更多”。 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虽然普遍看好2015年市场,但相关人士也坦陈,风险管理公司现阶段业务仍在摸索,清晰的盈利模式还未找到。 “主要因为业务开展时间短。”一位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坦言,业务试点“开闸”虽然接近两年,但多数风险管理公司业务开展时间并不长,“都在摸索着欲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风险管理公司以基差交易、仓单服务为主。受限于相关因素,合作套保和定价服务两项业务在风险管理公司中开展得并不多。鲁证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广发期货的风险管理公司目前都将基差交易作为重点业务。“基差交易市场成熟度高、客户需求大,能给风险管理公司带来一定收益。”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仓单服务方面,据记者了解,由于该业务技术含量不高,收益较为稳定,华东地区10家风险管理公司仍以提供仓单质押、回购等比较传统的服务为主。永安资本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目前主要做仓单回购、仓单贴现和仓单买断,涉及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焦炭、沥青、小麦、动力煤等。 合作套保上,多数风险管理公司也有尝试,如浙江浙期在豆粕上开展了合作套保,锦泰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锦盈贸易也面向动力煤上下游企业开展了合作套保业务。 相比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开展得要多一些。浙江某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其所在公司为中小橡胶企业设立的点价模式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正在进一步推广。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现货采购或期货交割建立橡胶库存,并在期货上卖出保值以规避价格风险,在向企业销售现货的同时平仓期货合约。这种模式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小批量的橡胶采购需求。“相比传统现货交易,点价交易价格透明,企业可以自主报价、多次报价,效率更高,也更加公平。”该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持风险管理公司开展推荐业务和做市业务,这丰富了风险管理公司服务实体企业的内涵。“通过推荐业务,风险管理公司可以收取一定的推荐费,做市方面则可通过交易价差获得一些收入,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广发期货副董事长肖成如是说。在上海中期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朱君看来,这两块业务未来市场空间将非常大。 人才、税收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事实上,自诞生那天起,风险管理公司在业务推进过程中就受到不少期货行业老问题的束缚,比如发展中遭遇的资金和人才瓶颈,以及成立之初就已存在的“定位”、“税收”等困扰,而这些问题如今依然悬而未解。 “现在的主要困难在于增值税。”吴友灿表示,此外,信用风险也成为这家刚成立不久的风险管理公司要面对的难题。 “公司缺对口人才”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难处”。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涉及期、现货两个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既懂期货又熟悉现货市场的“两栖”人才,不少风险管理公司希望通过参与现货贸易来培养,但需要很长时间。 “实战型人才也非常缺。”申银万国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申万智富投资总经理闫淦智说,现阶段,风险管理公司交易团队的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有待加强。 “税收”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风险管理公司。据锦泰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徐壮丽介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将风险管理公司纳入“供应链管理”,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但这只是特殊区域的优惠政策,南京等其他地区还是将风险管理公司作为贸易企业进行征税。 最让人头痛的还是双重征税。“它已严重影响了我们业务的推进。”以江苏锦盈贸易为例,该公司的一家企业客户不开立期货账户,委托其做套保服务。双方签订合同后,这家企业出资期货保证金,江苏锦盈贸易制订套保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最后,假设期货套保账户获得20万元收益,按照约定支付给江苏锦盈贸易2万元服务费,剩余18万元返还给该企业。 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期货套保账户的最终盈利要先缴纳相应税额后,才能转给这家企业。而该企业收到这部分钱后,还需要缴纳一部分税。“双重征税”打击了实体企业与风险管理公司进行合作套保的积极性。 此外,银行授信难、对冲工具单一也成为阻碍风险管理公司业务拓展的一些因素。 场外业务成为新选择 在还没找到清晰盈利模式、老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多数风险管理公司在尽力应对,并积极进行战略布局。鉴于目前国内期权工具还没推出,风险管理公司在充分利用期货工具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场外期权模式,尝试利用场外期权工具为客户管理风险。 永安资本、新湖瑞丰、鲁证经贸等风险管理公司设计了场外期权产品,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风险对冲工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场外期权的创新尝试很好,为农民玉米销售上了一份‘保险’。”刘胜喜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已有不少风险管理公司将目光投向场外市场,寻求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 徐壮丽表示,为了解决期货品种非主力合约流动性差的问题,公司需要利用场外市场为产业客户进行连续保值。对于一些目前期货市场未上市但实体企业需求较大的非标产品,风险管理公司也可以利用场外市场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与此同时,新湖期货、华泰长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等还以经纪商的身份参与到上海清算所今年推出的铁矿石、动力煤掉期交易中,也有部分风险管理公司以掉期交易客户的身份参与,还有不少风险管理公司正计划参与掉期交易。 除相继试水场外期权产品外,目前还有一些风险管理公司正在探索与场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展开进一步合作。“我们已经与一些场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行了合作。”南华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南华资本总经理缪迅表示,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交易平台,发挥风险管理公司自身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为产业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参与这些交易平台的商品合约、交易规则等设计,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经验移植过来,并指导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从中可获取服务佣金。 对于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的前景,广发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在参与交易所的仿真期权做市商业务,积累相关经验,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场外市场。 尽管开展场外市场业务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不少风险管理公司人士都表示,随着风险管理公司业务的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眼下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起步不久,应在已有的基差交易、仓单服务等基本业务做好基础上,深入实体企业具体了解其风险对冲需求,尝试利用场内衍生品设计个性化的场外产品。未来随着期权业务的落地,风险管理公司将会有更加合适的工具推进场外业务发展。 缪迅也认为,风险管理公司未来真正的发力点在于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工具。无论是私募牌照还是上清所经纪会会员,都像是超市里的商品,但不是主要的商品,主要的还是期权以及由此形成的场外定制化产品。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